维吾尔族风情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0152
颗粒名称: 维吾尔族风情录
分类号: K892.3
摘要: 阿图什市位于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交汇处,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曾是丝绸之路的著名商都。这里生活着约15万维族人,他们的民俗风情异彩纷呈,独特而新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

内容

阿图什市位于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交汇处,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曾是丝绸之路的著名商都。这里生活着约15万维族人,他们的民俗风情异彩纷呈,独特而新奇。
  (一)
  "民以食为天",还是先来感受一下维族人是如何饱口福的。
  维族人的主食有抓饭、拉面、包子、馕、油塔子及汤面等,以馕、拉面和凉面为主;副食有羊肉、牛肉、鸡肉、鸡蛋及各类蔬菜,以羊肉为主。蔬菜多食皮牙孜(洋葱)、恰玛古(蔓菁)、白菜、黄芽白等,还喜欢喝酸奶、马奶等。忌食猪肉、驴肉、狗肉和自然死亡的动物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
  维族人夏天吃四顿饭,午前两顿吃馕喝茶,午后两顿吃馕和拉面。冬天吃三顿饭,两顿吃馕,一顿吃拉面。食前需洗手,食后要做"独瓦"(念经)。
  餐布是维族人家庭必不可少的,多为金丝绒、平绒或印花床单制作而成,色彩艳丽,有的绣有精美的花纹,有的镶有精制的花边。
  说到维族人的主食馕,不得不多说几句。馕是以面粉为原料,配以洋葱、鸡蛋、酥油等佐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其加工过程较复杂,要经过发酵、揉面、配料、制作等多道工艺,才能放到特制的馕坑内烘烤。出炉后黄灿灿的,香喷喷的。大的像磨盘,中间刻有花纹;小的像月亮,中间留有圆孔。城市街道两侧,均有烤馕的馕坑;大街小巷,都有卖馕的摊位。可见,馕是维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不仅味道香美,而且保存期长。相传当年唐僧一行西行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二)
  维族人的家庭,基本上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一般只限于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居住在一起。多子女的家庭,待儿女长大成婚后就另立门户。
  维族男女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订婚后,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商量结婚的彩礼和日期。结婚日,新郎带着彩礼到女方家中去迎亲。女方家要请阿匐举行结婚仪式,然后由亲属陪同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婚礼期间,男女双方都要宴请宾客。婚后,新郎要到新娘家拜见岳父母。
  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维族人在婚姻选择上仍受到不少限制:妇女不允许与非伊斯兰教教徒的男子通婚;同一母亲所生或同一奶头上吃奶的男女不能通婚;妻子死后,丈夫可以娶妻子的姐姐或妹妹为妻;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但弟弟死后,哥哥不能娶弟媳为妻。
  维族夫妇可生育两胎,婴儿出生3天必须取"经名"。男孩子长到七岁时必须行"割礼",这是仅次于婚礼的大喜事,父母要宴请宾客。
  (三)
  维族人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优良隹统。亲人和朋友相见必须行礼问好,右手按胸行鞠躬礼。数人相见,不分尊卑老幼,必须轮流握手,进出门要让老年人先行。客人到家,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招待,如主人家有困难,邻居要代为招待。
  维族男女都喜爱戴做工精巧的绣花小帽,这种小帽种类繁多,是维吾尔族的标志。男装衣长及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左襟盖右襟,扎以腰带,称为"袷袢",夏季也是这般装束,故有"热不死的巴郎子(男子)"之说。妇女一年四季着裙装,也有"冻不死的阳刚子(妇女)"之说。妇女外出时,要披上白、棕、褐鱼的披巾。年轻妇女尤爰打扮,喜画眉、染指甲、佩串珠、戴耳环及戒指等饰物。
  维族人行路多以毛驴代步。毛驴体小又驯服,力大且耐苦,即便是七八岁的小孩也可独自骑毛驴行走。因此,毛驴成了维族人主要的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