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鼓月形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0150
颗粒名称: 走进铜鼓月形湾
分类号: G212.2
摘要: 驱车从铜鼓至排埠有20多公里路程,平坦的柏油路,巍峨的青山群,让人觉得眨眼就到了目的地。这里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月形湾。秋收起义前夜,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化险为夷……70多年过去了,这段"红色经典"却鲜为人知。
关键词: 报纸 宜春市

内容

驱车从铜鼓至排埠有20多公里路程,平坦的柏油路,巍峨的青山群,让人觉得眨眼就到了目的地。这里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月形湾。秋收起义前夜,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化险为夷……70多年过去了,这段"红色经典"却鲜为人知。
  200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生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又十分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月形湾。
  1927年中共中央决定发动湘、鄂、赣、粤四省的秋收暴动。9月5日,毛泽东从安源出发,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当毛泽东一行来到浏阳张坊时天色渐暗,敌人的关卡也越来越多,为防万一,他们便在此住宿下来。天刚放亮,一伙团丁闯进,对毛泽东一行进行盘查。毛泽东掏出证件说,他是安源来的采购员,是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的。团丁看了看证件,没发现什么,便走了。可转身几个团丁又返了回来,要毛泽东一行到团防局走一趟。在看押路上,毛泽东故意放慢脚步,说自己脚上有血泡,并一拐一腐地走着。另外三名被敌人看押的同志心领神会,有意加快步伐,一行人便拉成两节,只剩下一个矮个子团丁押着毛泽东。毛泽东想,如果到团防局去,肯定要露出破绽,不如设法趁早逃脱。他用手摸了摸口袋里的十几块银元,抓出一把往前一甩,便飞快朝路边山林中跑去。团丁一愣,以为毛泽东抛暗器与他决斗,但又听到"当当”的落地声,才知是银元洒地,急忙去捡。待回过神来,已不见毛泽东的踪影。团丁一边大喊,一边追赶。机智的毛泽东早已躲进长满茅草的水沟里。几个闻讯赶来的团丁忙乱搜索了一阵后,没有找到,只得离开。
  毛泽东迅速从水沟里起来,看见自己一身泥,鞋也丢了,他索性在脚上涂满泥巴,好像刚从地里劳动回来的农民。但是毛泽东不识到铜鼓的路,正在四处张望时,一个打柴人走过来了,毛泽东上前打招呼问路。打柴人说,这里叫月形湾,已经是铜鼓境内了。毛泽东与打柴人边走边谈十分投缘。打柴人说:"天黑了去铜鼓的路不好走,就到这里歇一夜吧。"到家后打柴人拿了一双草鞋给毛泽东穿,又在薯丝饭里多放了一些米,让毛泽东吃饱。这个打柴人的家就叫吴家祠。毛泽东住了一夜,9月8日清早他启程赶往铜鼓,9月10日毛泽东在铜鼓发动秋收起义。后来,毛泽东派地下交通员打听,才知道打柴人叫陈九兴,是铜鼓工会会员。解放后,毛泽东多次给陈九兴写信,称他为"救命恩人"。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还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他曾经在铜鼓月形湾逢凶化吉的故事……
  今天,在排埠,那里的老百姓都十分乐意向游人讲述毛泽东同志脱险的故事。当地一位83岁的老人告诉我们,她公公就曾经住在吴家祠,当年毛泽东从山上下来就在吴家祠门前的池塘里洗了脚。这位老太太还高兴地为我们唱了一支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宋交根
责任者
涂光明
责任者
刘春明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陈九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