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说不会怎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22610
颗粒名称: 善于说不会怎样
分类号: I206
摘要: 学界泰斗季羡林去世后,杂文家邵燕祥先生在一篇追忆文章中说:“晚年他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一些人对他有微辞,我觉得,这说明他有时对于一些要求不善于说'不'。”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作品评论

内容

学界泰斗季羡林去世后,杂文家邵燕祥先生在一篇追忆文章中说:“晚年他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一些人对他有微辞,我觉得,这说明他有时对于一些要求不善于说'不'。” 的确如此。由于季老晚年的不善于说“不”,招来不少外界的干扰和炒作,以至于使他难于招架,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也因此使他疏离了做学问的弟子,"晚年身边没有一个好助手”。他的“嫡传弟子”黄宝生说,“我这两年没有见到过季老”。与季老亳不搭界的"房地产商”潘石屹却说:"今年的二月份,我去301医院看望过季老。”黄宝生还说:“在季先生还没有出大名的时候,我们年年去看他,后来情况变了,他家宾客盈门,有些客人还拿了照相机,跟他合影,家里的电话隔两三分钟就响一次。这两年更有那么多人挤在他周围,围绕着他又有那么多的炒作.........”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季老的晚年善于说“不”,例如对于一些记者的釆访说"不”,对于一些不必要的社会活动说“不”,对于一些媒体的炒作说 “不”,等等,那么,情况会怎么样呢。
  季羡林和任继愈同在7月11日去世。不少媒体也刊出赫然醒目的标题:一日痛别两位泰斗!可是,对二老的报道和追思文章却大相径庭:前者多多,后者寥寥。无怪乎人们感到有些“重季轻任”了。原因呢?或曰,在晚年“季比任更接近大众”,而"任老的身影及影响力仍相对局限于学界内部象牙塔内”。但是,既然同为泰斗,就该一视同仁。毋庸置疑,假如季老的晚年善于说“不”,那么,他去业之后,想必就与任老的“待遇”划上等号,“重季轻任”的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
  从近些年的社会风气来看,人们热捧歌星、影星,却冷落文化、科技之星,甚至对前者津津乐道,无人不知,对后者却一问三摇头,形同陌路。常常是一个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的文化、科技界人物离开人世,人们无动于衷,就像没有那码子事一样,照常醉心于追逐和炒作歌星、影星。这里有人心浮躁的原因,有价值观扭曲的原因,也有媒体导向偏颇的原因。试想,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要是季老的晚年善于说“不”,那么,他去世之后,人们的反应还不是“涛声依旧”地冷清着?"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这是必然,是规律,没什么不好。一些大师级知识分子,诸如冯至、曹禺等等,到晚年,虽然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也都有深深的痛苦——感到孤单。不待说,如果季老的晚年善于说"不”,无疑也会有孤单的痛苦感。不过,痛苦之外,也有慰藉。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也说,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能有方家的如此赞誉,也就够了,还要那浮华热闹何用! "宁挣致远”。凡大师级知识分子无不以此为训,且得益匪浅,。季老是大师级人物,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贡献卓著,自无须赘言。然而,学海无涯,贡献无限。假如季老的晚年善于说“不”,其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自然会更大一些。
  其实我想,不善于说"不”并不意味不愿意说"不”。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大师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志远
责任者
季羡林
相关人物
邵燕祥
相关人物
潘石屹
相关人物
黄宝生
相关人物
任继愈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
冯至
相关人物
曹禺
相关人物
饶宗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