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读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22141
颗粒名称: 今天我们怎么读书
分类号: G252.17
摘要: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诧异,大学不就是读书之所吗?如果不是因为读书,我们怎么会来到这里?从小学到大学,从睁眼到闭眼,我们哪天不在捧着书读?专业学习、托福、考研、过级,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证书考试,每一个项目后面都意味着一座大小不等的书库。我还想问一句,读这些书是出自你内心的真正渴求吗?
关键词: 读书 阅读

内容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诧异,大学不就是读书之所吗?如果不是因为读书,我们怎么会来到这里?从小学到大学,从睁眼到闭眼,我们哪天不在捧着书读?专业学习、托福、考研、过级,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证书考试,每一个项目后面都意味着一座大小不等的书库。我还想问一句,读这些书是出自你内心的真正渴求吗?能让你感觉神思飞扬、心胸扩展、气度升华吗?除了这些应读之书、必读之书、不得不读的书,你还有真正想读之书、爱读之书吗?据南方某工科院校最近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自己除了课本,课余时间从来不看书,既没时间也没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说自己从来不喜欢那些人文类的书籍,历史太枯燥,文学名著又太长。这是不是让人觉得非常可悲呢?当然,更多的人也许并未忘记心底的梦想,依然留有童真时期对未知世界、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与探究,只是迫于沉重的竞争压力、生存压力,而难以分心去追求。大学里除了要挣学分,还要考虑实践能力、社会知识、交际水平、推销自己,更何况有一些学生还要为学费而打拼。读想读之书、爱读之书,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奢侈。
  说起来,今天做学生很值得同情。
  以前,所有的势力都为取得迈进大学校门的一张通行证;后来,所有的拼搏都为走出大学校门后的一个好饭碗。书山巍巍,题海茫茫,一年又一年,在长期的被动灌输中,读书已经失去让人心仪神往的美好,变成了一种劳役苦差。可怕的不是没有时间读,而是根本就不想读了。也许这是当今教育模式的一个最大悲哀:把书籍本来应有的无穷魅力消磨殆尽。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缺憾。“文革”期间,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读书会挨批挨整、招灾引祸。多数人随波逐流,只读应读之书、必读之书,噩梦醒来才知是蹉跎岁月虚度光阴。那时,也有人坚守理想,在时代高压的夹缝中,苦苦寻觅知识的光芒、心灵的自由。在夜深人静之后,在旷野之间,有的人偷偷地、如饥似渴地读自己想读、爱读之书。下乡插队的彭实戈,白天累得精疲力尽,晚上在煤油灯下啃读经典《高等数学教程》,两年读完三卷五册大部头。在小工厂做工的张运,买不到《机械制图》就一笔一划地抄;上学不让钻研业务,就避开众人躲进玉米地里偷偷看英语。抗战时期,烽火连天、颠沛流离,但在云南昆明,在四川李庄,在破庙里、小茶馆里,那些知识分子一边躲空袭、跑警报,一边研究问题探讨学术。他们志存高远,任何情况下都没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生活困窘的童第周,借来相当于自己两年工资的钱,买下高倍显微镜,没有电灯就借助天然光,在院子里用显微镜从事细胞解剖。华罗庚一家六口栖居在草棚里,日日与蚊虫跳蚤为伴,却攻克了十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为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金岳霖的《知识论》手稿跑警报时丢失,几十万字凭记忆从头写。梁思成与林徽因在贫病交加中,完成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奠定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基石……他们的呕心沥血并不能改善当时的个人生存状况,他们只是遵从心灵的指引,循着科学真理之光,一步步走来。正因为有这样一群超凡脱俗的"读书种子”,历经沧桑,弦歌不辍,才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有几十年,而精神养成、人格塑造最关键的还是大学这几年。每个时代的人都要面对生存压力、环境压力,重要的是不能被这些东西压垮,不能没有或者埋没自己的内心追求。偷闲读点闲书,上网时看看经典,或许不经意间会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滋养。而只有当心灵成长到足够强壮时,才更有力量面对将来。读书为名和利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希望能为梦想留一点空间。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静
责任者
张运
相关人物
金岳霖
相关人物
梁思成
相关人物
林徽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昆明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