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21021
颗粒名称: 马灯舞
分类号: J722.4
摘要: 马灯舞现主要流传于靖安县山上片的躁都一带。相传马灯舞起源于唐朝,是唐明皇为了悼念那些忠臣义士,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的一种纪念性娱乐活动,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关键词: 马灯舞 靖安县

内容

马灯舞现主要流传于靖安县山上片的躁都一带。相传马灯舞起源于唐朝,是唐明皇为了悼念那些忠臣义士,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的一种纪念性娱乐活动,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马灯舞先舞后唱,表演内容为走队形,唱词为《天官赐福》等。表演者一般为11人。三男三女表演六匹马,四女孩端花盆走队形,常用的队形有“走四角花”、“织篱笆”、“双交叉”、“双八字”等,有时六匹马与四盆花穿梭走动,但又显得动而不乱。躁都马灯队多次在县市文艺舞台展示风采,其中2006年8月马灯队伍多达60人,参加中国三爪仑生态漂流文化节开幕式踩街活动成为亮点,2006年12月参加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表演艺术调演,马灯队获优秀奖。
  据今年85岁的三爪仑老艺人曾庆祥介绍:历史上“马灯”分为四种:四马灯(四马穿花灯);五马灯(班师回朝灯);六马灯(杨家将);八马灯(破曹灯)。而现如今会玩马灯的人主要是玩六马灯。六马灯的人物有杨六郎、杨宗宝、穆瓜、穆桂英。所有唱腔分为京腔、汉腔、昆腔。四马灯也有人玩,但会玩的人很少,他介绍说:四马灯的角色分为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云长、张飞。玩四马灯的程序从东而走,关、张走前,锁匙钓、错马、洗马、喂马、摆天观。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行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这种镶神的娱乐形式甚是壮观、热闹,颇受群众欢迎。
  马灯舞的表演是先舞后唱,并像演戏一样,有前后台之分,演员每人饰一个骑马的人物,习惯称为一匹马,按照人物的要求开脸(画脸谱)、着袍,表演者为四、六、八人,分别饰演四、六、八匹马,表演形式根据“马”的多少而稍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演员舞完之后,由乐手和鼓师们齐唱,首先唱《天官赐福》,以示天官赐福于人间,祝福人们多福长寿,然后唱《三国演义》或《杨家将》选段,与此同时,台上的演员不停地走队形。直到演出结束,有些地方的演员则舞完之后即下场,等乐手、鼓师唱完以后,演员又上台走一巡,这时便又有一匹“马”和一个车马灯上场,意为关云长骑马送刘备之妻,台上还有四盆花由四个女孩端着变换队形,象征着花园,并代表春牡、夏莲、秋菊、冬梅四季花卉,乐手和鼓师站在四个端花盆的女孩所站9队形之中。解放前,马灯舞中的人物,都由男演员担任,现在男女均可扮演。参加表演者共计十一人,四盆花由四个女孩端上场走队形,六匹“马”由三男三女表演,马保是整个表演中的关键人物,从他引马出场,到他洗马之前的准备动作(舞拳),以至在喂“马”过程中拴马、开仓、舀水、拌食、喂食、洗马、梳毛、上鞍、紧嚼子等一系列动作,摹仿动作形象逼真,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所以,马保的人选历来都认为至关重要,中选者备受群众尊敬。
  马灯舞风格古朴,历史久远,动作规范、活泼,曲调优美抒情,所表现的内容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为山区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006年,马灯舞入选为江两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延红
责任者
徐宝金
责任者
曾庆祥
相关人物
杨宗宝
相关人物
穆桂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靖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