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感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20874
颗粒名称: 永远的感恩
分类号: I056
摘要: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宜春日报》伴我走上新闻从业之路,并实现人生的大转折。2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乡下娃,平时有爱好写作的习惯。1984年,我乡龙江生产队农民在“挂壁地”上退耕还林,于是我写了一篇400多字的消息,经报社编辑修改成200字的简讯见报。
关键词: 宜春日报 文学作品

内容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宜春日报》伴我走上新闻从业之路,并实现人生的大转折。
  2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乡下娃,平时有爱好写作的习惯。1984年,我乡龙江生产队农民在“挂壁地”上退耕还林,于是我写了一篇400多字的消息,经报社编辑修改成200字的简讯见报。一则小小简讯,新闻价值并不大,但对引导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我生活在基层,经常与群众打交道,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映农村的新人新事,既可锻炼自己的文笔,又能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从那以后,我坚持业余时间写稿,在艰苦的新闻写作道路上一路前行。
  我深知,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有限,对新闻写作是一个“门外汉”,怎么办呢?我虚心求教,拜师学艺。因为企望得到新闻界老师的指点,我只要出差到宜春中心城区,第一站就会到报社去拜访,向版面编辑和记者虚心求教,且总是带上几篇新闻稿件,请编辑老师当面评析,不懂就问。
  岁月匆匆过,花开花又落。我把报社当成自己的亲戚家一样走,越走越亲,越走越有感情。报社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版面的编辑走了老朋友又来了新朋友,尽管我衣着朴素、方言味重,报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我这个山沟里的通讯员却十分厚爱,一直关心关怀、倾心扶助。正因为如此,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才不断进步,不断跨越。20多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宜春日报》等国家、省、市级50余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数千篇,并有70余件作品获奖。进入新世纪,我又有两部新闻专著岀版发行。
  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从一个“泥腿子”,到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从个人独自进城,到全家变为城里人;从一个高中生,到组织推荐进大学脱产读书;我深知,是党的阳光雨露沐浴着我,是《宜春日报》抚育我成长。
  《宜春日报》是我成长的摇篮,让我永远感恩。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发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