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和“农家书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20806
颗粒名称: 八旬老人和“农家书屋”
分类号: C913.6
摘要: 八旬老人名叫饶庆媛,年轻丧偶,是樟树市一名退休老教师。老人酷爱文学,身体硬朗,退休后听说老家观上镇湖下村搞起了新农村建设,办起了“农家书屋”,便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湖下村。从2007年2月起,她主动担任了村里“农家书屋”的义务管理员。
关键词: 饶庆媛 农家书屋

内容

八旬老人名叫饶庆媛,年轻丧偶,是樟树市一名退休老教师。老人酷爱文学,身体硬朗,退休后听说老家观上镇湖下村搞起了新农村建设,办起了“农家书屋”,便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湖下村。从2007年2月起,她主动担任了村里“农家书屋”的义务管理员。
  要把“农家书屋”办好谈何容易。当时村里的“农家书屋”由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旧祠堂改造而成,房子破旧、几列旧书架、千余本书,上千人的村庄,读者门可罗雀。在困难面前,饶庆媛老人没有气馁。她知道,”农家书屋”要办好,首先必须解决藏书少、设施简陋、村民读书兴趣不浓的问题。于是,她除了每天打扫卫生和整理书报外,还把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用来购买书籍和添置设备。几年下来,“农家书屋”已拥有藏书3000余册,订阅了10多种报刊,配备了电脑、彩电、DVD等设备,安上了宽带网。并向村民承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免费解答科技知识、免费辅导小孩作业、免费供应茶水等。读书热潮在全村迅速掀起,小小书屋的人气越来越旺,读者人数不断攀升,由最初每年的几百人次增加到现在的
  3000多人次。每逢农闲和阴雨天气,周边十里八村的人们像潮水般涌向书屋,小书屋内更是座无虚席。村里讲文明、用科学已蔚然成风。
  “陶冶情操,传播科技”是老人管理书屋的初衷。治愚先治人,扶贫先扶志,在老人的提议下,村里先后多次邀请农技专家到书屋讲解科学种田、畜禽养殖技术。以前,村里的20多名后生闲来无事总是聚在一起赌钱。有一次,一名叫熊善文的后生来到“农家书屋”,看到那么多书和装上了宽带网络的电脑,他激动地对赌友说:“这下可好了,我们有了好去处,我们再也不会去赌了。”后来,小伙子们利用“农家书屋”学到的科技知识搞起了银鲫养殖,一举甩掉了穷帽子。周边的竹园村有一位聂姓青年,因嗜赌如命,致使家徒四壁,田园荒芜,老婆吵着要离婚。
  自从参加了“农家书屋”读书活动,听了法制讲座后,他悔恨地说:“赌博险些使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多亏'农家书屋’挽救了我。”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进赌场,不久,还办起了大米加工厂,专心致志发家致富。几年来,从“农家书屋”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乡土人才,他们有的还成为当地有名的“田秀才”、“土专家”和养殖能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饶庆媛老人的执著追求却一点没改变,而且从来不求回报。几年来,村民送来的土特产品老人不知拒绝过多少次,而且她还把镇里每年给她的1000元生活补贴也都用在了买书上,把上级文化部门的奖金一文不剩地花在了“农家书屋”的建设上。
  如今,饶庆媛的头发全白了,背也开始驼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儿女们多次劝她进城享受天伦之乐。然而,老人却说:“我年过古稀,已离不开我的'农家书屋’和这里的乡亲,想到自己一大把年纪还能为家乡做点事情,我就很充实,也很满足。”至今,老人仍一人呆在村里。儿女们被母亲感动了,也越来越理解母亲的行为。他们对母亲说:“您是一个不计报酬的管理员,虽两袖清风,却很富有,我们为您骄傲。”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卫民
责任者
饶庆媛
相关人物
熊善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