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文苑花开满城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9946
颗粒名称: 铜鼓县文苑花开满城香
分类号: G127
摘要: 近年来,该县围绕山水生态和独特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楹联文化、漫画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优势,为旅游业注入文化灵魂,突出“绿色铜鼓、红色情怀、客家风情”三大主题,全面推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该县曾多次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内容

“嗨吖嘞,嗨吖嘞,铜鼓嘛响起来,满山的摇钱树在笑声里摇摆……”在铜鼓县的县城山乡,总能听到这首耳熟能详、优美动人的歌曲。近年来,该县围绕山水生态和独特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楹联文化、漫画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优势,为旅游业注入文化灵魂,突出“绿色铜鼓、红色情怀、客家风情”三大主题,全面推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该县曾多次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去年以来,该县文化产业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产生综合效益超亿元,是成本投入的5倍以上。
  红色文化带动红色产业。铜鼓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为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近年来,该县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和修缮了毛泽东化险福地、万寿宫、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萧家祠、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幽居会议遗址等景点。去年,该县在2007年举办秋收起义8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江西红博会铜鼓分会)的基础上又成功举办了“幽居会议”80周年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论研讨会,扩大了该县的红色影响力。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红色文化品位的上升,该县红色文化产业逐渐凸显。该县以秋收起义为主题成功拍摄了电影《红旗飘飘》,以红色历史为题材,成功编辑出版了《铜鼓印象画册》,以红色景点和红色资源为基础,成功整合了红色旅游资源,开辟了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仅去年,该县就成功接待了县外10万余名游客,旅游收入达3150万元,综合效益超8000万元。
  乡土文化造富乡土人才。该县大力实施农村和谐文化庭院文化中心户“111”工程建设,即在一个村(社区)培育1户庭院文化中心户,共培育100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全县1万户农户。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该县如今到处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村民们创作了大量为展现农村面貌、时政新风、传统美德的文化作品、文化节目,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该县通过一系列“种文化”活动,培育了一大批文化爱好者和传承人。有创办了全县第一份民间文学刊物一一《青少年文学报》的农民诗人吴玉峰;有自编、自导、自演《新农村“三字经”》及《我们身边的“荣辱观”》等客家方言小品的山区文化“传播机”周小平;也有半路出家做演员的原县文化局局长胡高峰,他至今已参与拍摄10多部电影、电视剧。同时,自2008年初起,该县各乡(镇、场)每月轮流在县城举办一场广场晚会,甜美的客家山歌、诙谐风趣的乡音俚语不时让人开怀大笑,城里人送戏下乡,乡下人送戏进城,和谐互动,相互促进,铜鼓文化广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目前,该县已组建歌舞队、鼓乐队、秧歌队等民间艺术团体60多个,各种文化艺人500余人,带领2300多人从事文化表演、创作或经营,并走上了致富路,他们平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客家文化催活客家产业。该县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人占全县人口的70%,是典型的客家县,客家山歌、客家礼仪、客家饮食堪称客家“三宝”,脍炙人口,声名远扬。该县以客家文化为依托,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展了以“创作一首铜鼓县歌、出版一系列客家文化作品、筹建一个客家风情宣传网页、修缮一批客家文化景观、举办一届客家文化美食节、开设百家特色客家农庄”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工程。2008年制作成功的县歌一一《铜鼓响起来》,在央视连续播出30余次。以客家文化为题材的作品《风雪暖人》获“2008年感动中国摄影大赛优秀奖”,漫画《回头客》获全国漫画大赛二等奖,小品《雪中情》获全国客家精品大赛三等奖……客家文化美食节的成功举办,使以包圆、米酒为代表的铜鼓客家美食声名鹊起,吸引了一大批浙江、上海等地的外来游客。目前,该县修缮了邱家大屋等36处客家文化景观,开办了200余家客家农庄,有效带动了种养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5000余名群众及返乡农民工就业,综合收入达70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廖明
责任者
龚远洪
责任者
梁奇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铜鼓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