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9861
颗粒名称: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分类号: F303.1
摘要: 四月的江南已进入汛期,且正值春耕之时。记者在樟树市釆访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汛期村民到堤坝巡堤的少了,在家等水耕田整地的多了。
关键词: 农村水利 水利建设

内容

四月的江南已进入汛期,且正值春耕之时。记者在樟树市釆访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汛期村民到堤坝巡堤的少了,在家等水耕田整地的多了。陪同釆访的樟树市水利局局长刘清华解释说,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大型水利工程投入的加大,樟树市境内三江六河等水利“大动脉”都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整治,防洪和灌溉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小农水'”的投入却相对不足,绝大多数的支渠、斗渠、毛渠和农渠等“毛细血管”却仍旧较为堵塞,不少地方的农业依然是“靠天收” 。
  据了解,2008年国家投资樟树水利资金约1.05亿元,其中对水渠沟壑等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350万元。
  一措多益,大水利项目凸显政策效应
  走在刚完工的赣西肖江堤五标段堤坝上,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回龙村村民张八根心情愉悦,他再也不用担心房子和农田受淹了。原本单薄的圩堤不仅加高、加宽、加固了,堤身还种上了草,河道防洪标准从几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过去由于堤坝防洪能力差,回龙村的村民吃尽了苦头。每逢汛期下大雨,这里水势凶猛,常常冲毁河堤,淹没周围的房屋和粮田。尽管地方每年也补修几次堤坝,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每年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去年,樟树市抓住国家新增投入、扩大内需的机会,对赣西肖江堤五标段进行了大规模的除险加固。“现在好了,堤坝修好后,不但保护了周围粮田的安全,我们也都可以安心地在村里生活了。” 张八根说。
  赣西肖江堤五标段是去年国家第四季度新增投资、利用水利建设拉动内需的项目之一。整个工程投资1872万元,国家投入一半,地方配套
  一半。工程从去年12月底开工,今年3月底已全部完工。
  据刘清华介绍,去年,樟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举措,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蓄水、防洪等水利工程全线动工,推土机、压路机、抓斗车、汽车等工程机械在水利工地大显身手。400万立方米土石、300万立方米砂石需求,让全市60%以上的工程机械做工
  一个季度,建材市场在去年10月起开始回暖,至去年底,全市销售水泥和钢材同比增长了15%和 13%。
  水利工程建设还带动了农民工就业增收。在2008年国家扩大内需工程中,樟树市拦洪墙改造工程投资200万元。工程启动后,使用木工、钢筋工、砼浇筑技工、机械操作工等近100名,使用挖土方民工、木工等计180余劳动力。去年,樟树市水利工程建设共投劳80万个工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劳务收入近5000万元。
   “小农水”大民生,疏通“肠梗阻”成新期盼
  国家投入大型水利项目建设成效日益显现,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农业“靠天收”的现象。
  樟树市閤山镇罗溪村,有2100多亩水田,灌溉全靠离村15公里远的店下水库的支干渠中干渠。由于渠道老化、损坏等原因,跑冒滴漏严重,且渠道内杂草丛生,水库里的水流到芗溪村需要七八天时间,上面即使大水下来,到了芗溪也就成了“涓涓细流”。该村每季的播种时间都比其他村要晚半个月,产量也少许多。
  在芗溪村田间,记者碰到了村民胡细珍,她正领着打井师傅打机井。“水田都交了水费,现在又要花钱打机井,这1000多元钱谁都不愿意花,但坐着等也不是办法。” 据了解,樟树市有山塘850口、电灌站475座,大小排涝和灌溉站1000多座,这些山塘电灌站等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目前该市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7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有85%造成“小农水”年久失修的原因是什么?刘清华认为主要是投入不足。他说:“大多数的农田水利设施,是税费改革以前靠'三提五统'、'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搞起来的。他算了一笔账,税费改革前,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要出10个劳动积累工、10个义务工,全市20多万个劳动力,每天按现在的50元劳酬标准计算,仅农民投劳折合成现金就是两亿元。“税费改革以后,'两工'取消了,地方每年要筹集两亿元资金投入'小农水显然无法承受。" 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小农水”建设,到底划不划算?在义成镇前坑山塘水库的堤坝上,记者看到了这个2005年耗资22万元修建的蓄水工程。这个水库蓄水能力为9万多立方米,浇灌下游农田280余亩,现如今每年亩产平均比原先增收150多公斤,3年既可收回成本。刘清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全市850座山塘如果都能进行一次大的检修,每年至少可增加蓄水1000万立方米,可新增灌溉面积3万余亩。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永康
责任者
聂云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