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9564
颗粒名称: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分类号: G71
摘要: 江西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邓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高中教育普及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工作来抓。
关键词: 宜春市 职业教育 教育发展

内容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
  江西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邓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高中教育普及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工作来抓。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 .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
  近几年来,中央、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力度,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全局来看,职业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条短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职业教育?我仅从办学角度讲几个个点:
  首先是要围绕专业来办,要明确专业定位,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来做。要追求长远效益,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专业定好位后,整个校园规划建设、人才引进,师资积累都要围绕专业操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是要围绕企业来办,重点搞好九个对接:
  产业对接专业。当前宜春确立了六大支柱产业,宜春职校专业要重点围绕这些产业来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企业对接育人。要根据企业需求,努力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学校不仅要以华罗庚、陈景润为学习楷模,更应以优秀技能人才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要把企业对员工的文化要求纳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营造与办学要求最一致、与职业学校最贴近的校园文化。
  岗位对接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特色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车间对接基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
  师傅对接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下企业挂职,请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课堂,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用人单位对接评估。创新评价机制,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方面,多与企业开展相互交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评价标准,改革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生产对接科研。通过抓科研,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工种对接培训。在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术培训站”、“鉴定站”,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形成“送教到企业”与“换岗培训”等特色。
  厂长对接校长。学校和企业间可以互派兼职副校长、副厂长。校长要到企业中去,教师要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实行开门办学。
  第三要围绕政府要求来办。政府对职业教育有四个要求,一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农民工的实用技术培训;四是继续教育和再就业职工培训。职业教育要围绕这“四大工程”作文章,要贴近当地经济发展,贴占工业园需求办学。
  第四要围绕就近来办。职校要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就要让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工作岗位,特别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要求。
  努力开拓创新谱写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市教育局局长徐晖: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致力于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和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容量不断扩大。目前全市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5所,普通中专学校2所,技工学校1所,打造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华东科技学校、宜春华侨理工学校、奉新冶城职业学校、高安市职教中心等一批规模较大的职业院校。
  第二,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通过紧扣质量这根主线,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实训基地等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目前有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底接受并通过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省级评估,正在努力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第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渐显。通过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逐渐清晰,办学行为不断规范,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显示了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并逐步形成了3种办学模式:一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二是工学交替、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三是整合部门资源,规范办学行为的办学模式。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规范学校管理为重点,以创建品牌职业学校为抓手,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一一
  继续加强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一是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市级重点专业;二是规范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加强对教学计划实施的督査;三是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职业学校对接园区企业三项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当地经济能力。继续开展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对接试点工作,探索我市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对接的模式;利用协作会形式加强职业学校与园区企业的交流和沟通。
  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完善职业学校招生“绿色通道”政策,支持重点职业学校扩大招生,做大规模。
  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平: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是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其中,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观念,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模式、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
  制订我市职业教育评估指标。加大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及教学等情况的督导评估,引导办学者克服办学发大财、急功近利等思想。坚持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发展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淘汰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确保我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体系、培训方式等,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根据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体系,对技能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实施技能强化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多渠道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训基地,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为学生提供现代化、高质量的实践实训操作场所。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职业学校实行开放,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岗前实习训练提供方便。必要时,政府应对特殊行业(如医护类专业)接收实训任务强的单位 ,给予一定补贴实 ,以补偿其培训支出。
  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针对园区企业用工的不同情况,由政府牵头,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用工需求和培养信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引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设立校企联系办公室,搭建一个校企沟通、交流的平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教学、研究、就业等相关事务,同时负责校企与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的协调与联系。
  打造办学特色、致力提升品牌
  奉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冶城职校校长郑坚东:没有一支出色的教师队伍,办好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让实训基地能尽可能满足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实训技能的要求。我们学校新提出了六化目标,即专业教材校本化、课堂教学趣味化、专业实训高效化、专业技能实践化、专业教师合格化、文化教师复合化。明确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的方向,选派教师到上级部门指定的高校或专业学校进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有联办关系的校企学习或到企业任职实习,对骨干教师给予科研立项、培训进修、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优惠倾斜,努力造就职教师资的品牌。
  宜春华侨理工学校校长黄传美: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有精品专业。政府要加大专业建设的考核与奖励,扶持一校一品,鼓励职业学校争创精品专业。办学模式要明显区别于初中、高中的普通教育模式,要符合实践要求,教学内容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要创新课程开发机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学生的特长重点发展其突出的技能,真正达到一专多能;要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加大各种技能竞赛的力度。
  要改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状况,最有效途径是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每年组织各专业教师参加省、市各种培训(包括校长培训),充分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
  对于参加培训学习的老师,其工资照发、待遇不变。同时,根据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工学结合实践培训的范围和力度,特别是让年轻、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到合作企业去接受培训,以提升他们的职业教育水平。
  高安职教中心校长王华林:要破解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必须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抓手。只有这样,才能凭实力赢来魅力! 首先职业学校要自强不息,摒弃“坐”、“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走工学并举、产教结合的路子,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其次,要走特色品牌专业的路子。坚决摒弃“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求全贪大的倾向。
  第三,要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办专业。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靠的不光是物质资源,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这里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有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里不仅是就业基地,而且是实训基地。对接当地支柱产业不仅破解了专业骨干师资短缺、实训设备短缺、实习基地短缺的问题,而且必将提升教育服务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万载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钟严生:万载县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短期培训工作,创造品牌,两年来先后有“万载县阳光日程培训基地”、“万载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基地”、“万载工业园劳动技能培训基地”、“万载劳动就业培训基地”、“万载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等在我校挂牌,学校短期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先后举办了“农村党员创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烟花鞭炮安全技能培训”、“防疫人员健康教育培训”、“会计等级技能考试培训”、“园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等培训班在我校举办。2007年,万载县两家大型电子厂声佳和昌圣在搬入新厂前,安排员工在我校开展岗位培训,并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据统计,2008年我校开展短期培训27期,培训学员3880余人,我校正逐渐为全县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铜鼓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张保善:近几年,铜鼓职业中专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主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设骨干示范性专业,坚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发展新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断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近几年,我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财会文秘、酒店管理、幼师等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是我们的骨干示范性专业。
  围绕这几个专业,我们力求做大做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精心调配师资,加强教学实训,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活动,教育科研硕果累累,现有省级立项课题5个,国家级课题2个。此外还编写地方职业技术课教材如《竹与竹文化》、《笋竹加工技术》,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靖安职业中学副校长张光烈:办好职业教育应立足专业,创出教学新特色。学校应全面推行“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改革,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一个以上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方向。利用网络、培训基地合作院校等种种培训渠道,选送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教学培训。充分发挥专业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了帮、带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确立教师实训机制,实行保教结合”,采取挂职、顶岗等方式,选送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专业工作,丰富教师的职业经验。强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为期半年的专业教学教研整改活动,采取事先不打招呼、推门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现状、教学能力定期进行全面的检查摸底,并为每位教师提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万载县燎原理工科技术学校校长袁明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增强以下“三力。”
  一是提高学生社会准入门槛,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除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外,更重要的是国家要提高相应的社会准入门槛,明确规定;经过几年的过渡期,今后凡参军、大中型企业就业者必须具有中国高中以上学历,使相关学生及家长以至全社会认识到:学生初中毕业后读不读中职就是不一样,从而真正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才有望更快发展。
  二是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逐步创出各校的主打专业、精品专业、“少而精”远胜过“多而全”;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 ''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
  三是加强管理,加强指导,提升品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改善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也是促进中职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指导,进一步从财力物力等方面扶持发展中遇到困难的中职学校,对个别达不到办学质量要求的学校限期整改提高,努力扶优扶强一批品牌中职学校,从而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
  东方信息工程学校校长程刚:东方信息工程学校注重教学特色,已聘几十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娴熟技能的高、中级教师,因材施教,给学生授课传技。特聘了数位企业经理及人力资源专家,每月一次为我校学生实训指导;聘请法学教授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让学生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特聘心理医生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按照“面广而待遇优”的原则,促进学生就业。学生一进校可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就业合同书。我校08届毕业生平均月工资1800以上,学校与沿海发达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订单式”人才储备库。学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设置专业,定岗定职,确保每一位毕业学生能就业、就好业。
  目前,我校已与政府及劳动部门达成意向,建立了学生出境出国(如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就业体系。
  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宜春工业学校执行校长黄发针:宜春工业学校创办之初就提出了:“传授卓越工作技能,培养良好做人品德”的办学宗旨及为本地工业园区“培养敬业、能干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目前开设了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空调制冷、计算机应用等专业。
  学校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专门聘请了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担任教学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各专业(或工种)的技能要求,合理安排训练课目和内容,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积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目标任务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创办时间不长,但先后为市工业园区输送技工人才500多人,并且大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园区企业的好评。
  宜春市清华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丁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学校要优化管理,把教学生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大多心理发育不健康,存在很多的心理缺陷。职教工作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大量地给学生以心理营养,树立学生的自信与自尊。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 “感恩教育”一一教育学生如何身体力行地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曾被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很好的矫正,从而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投入正常的学生生活。
  宜丰科海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钟建军:职业学校要发展,ー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优化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为此,宜丰县科海职业技术学校作出了许多有益尝试: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择优上岗制。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并公开悬挂,然后根据工作量大小与其工资收入挂钩,因岗设人而非因人设岗。竞争上岗,自愿报名,公正公开,择优录用,坚决杜绝那些人浮于事、不做事干拿工资的现象。
  实行跟班制(专业课老师跟班上,从专业基础课起,带到毕业)鼓励竞争。
  建立名师制和学生选择老师的制度。名师因名徒而出名,名校因名师而出名。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老师挂牌上课,所有有关该老师的成绩都公开示人,做成宣传栏,让学生了解老师,也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选择老师的权利。这既有利于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教师间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积极性。
  宜春市职教中心执行校长孙舰: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强化管理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宜春市职教中心借鉴民办教育灵活的办学机制,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学校坚持每天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的胆识与口才;每周十条名言格言背诵,陶冶学生情操;每半月一次大型文体、专业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每月一次学生道德、守纪、礼仪等方面的操行等级评定,规范学生的行为。
  同时,制定了一套严谨可操作的教育教学评估新条例,学校首创了《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切实加强教学监管;倡导制度化与亲情化管理新理念,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出台了《专业操作学期评估标准》,以评估促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制定了《教学警示制度》;以学生评教促教学规范。
  破除发展障碍、期盼社会支持
  上高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蔡礼彬:上高职业技术学校在上一轮的发展中,抢到了先机、拔得了头筹,率先赢得了市园林学校、省重点、国家重点职校等一系列耀眼的光环。在发展过程中,职业学校也面临着不少困扰与难题,有着许多的期盼:一盼政府能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组建县级职教中心,消除各职教团体及个人之间的无序竞争;二盼各级党委、政府更紧密地结合实际,以学生为重,以民生为重,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整高中布局,实现高中阶段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更合理的布局;三盼职高与普教的招生比例能真正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规定实现1:1.四盼治理无序招生能见真行动、下狠招,坚决制止有偿招生。五盼一些政府部门对职校的检查要适度减肥。六盼教师的聘用政策能适度宽松,对一些特殊人才的引进在政策方面适度倾斜,给予职校一定的自主空间。
  丰城市职业中学罗雨平: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三角形,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构成,任何一个边长出现衰弱都会影响整个教育规模的缩减,基于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理念,建议以政府为依托,进行多渠道融资,积极引导鼓励各种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用于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更新实训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应特别注重扶持目前艰难经营的一些条件相对薄弱的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的建设。组建职教师资人才市场,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发改委、教育局、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可联合组成“人才预测规划办公室”,为我市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科设置及招生规模的调控提供依据;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信息库,建立以督导室为基础,有教育行政部门代表、行业教育委员会代表、有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学校代表组成的督导评估组织;实行建设项目引导,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专业规模,使职业教育中面向生产一线的社会最急需专业的学生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万栽大众理工科技学校副校长郭茹英: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建议运用广播、电视、板报、专门会议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大张旗鼓宣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釆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学校也应不失时机地宣传就业学生的情况及其典型,上下一气,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中职学生也大有前途”的共识。
  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团结协作,开展成果交流。职校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必要时可开展一些专题研讨,交流会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宜春理工信息学校校长彭秋明:与几年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相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是相对不足,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更多地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更应当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促进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执政要务,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在国家财政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渠道,吸引多种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企业投资或合作办学。各级政府部门应釆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办中等职业学校,在税收、用地、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有条件的学校,银行应给予部分资金贷款扶持,并增强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弘
相关人物
华罗庚
相关人物
陈景润
相关人物
郑坚东
相关人物
黄传美
相关人物
钟严生
相关人物
张保善
相关人物
张光烈
相关人物
王华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