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孩子"父爱饥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9302
颗粒名称: 别让你的孩子"父爱饥渴"
分类号: TS976.3
摘要: 有研究表明,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产生理解;这方面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同时,早期失去父爱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受到影响。
关键词: 家庭生活 父爱饥渴

内容

范女士的儿子今年4岁了。长得倒是很结实,可是和同龄孩子相比,范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时很喜欢哭泣,而且眼泪特别多,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小女孩似的;胆子也很小,别的小朋友玩的很多游戏,他都不敢玩……范女士恼火地说,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去体育广场玩,她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过铁索桥,他们快速地穿过去又穿过来,玩得热火朝天。只有自己的孩子胆怯地站在一边,不敢走上去一步。范女士在一旁一再地鼓励着:“宝宝快上去,不怕,妈妈在旁边保护你。” 可孩子看看妈妈,探出左脚,缩回来,再探出右脚,再缩回来,如此三番五次,却始终没敢把那关键的一步迈出去。
  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儿子缺乏男子汉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是“娘娘腔”,其原因主要在父亲,因为孩子患上了“父爱饥渴症”。就拿范女士来说,范女士是个全职妈妈,孩子的一切都是她打点。范女士的丈夫是个贪玩的男人,而且有一种挣钱养家的优越感,回到家不是睡觉就是上网,家务活从来不插手,也难得逗孩子玩一会儿。虽然爸爸在家,但是孩子从来不找爸爸,对他来说,爸爸跟邻居家叔叔没有太多的区别,都不过偶尔逗自己玩一下而已。因为孩子爸几乎不参与育儿,范女士又给孩子太多的限制,所以孩子缺乏一个男性的典范供他模仿,也缺乏放牧小男孩“野性”的环境,于是逐渐变得越小。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产生理解;这方面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同时,早期失去父爱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受到影响。
  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的,所以父亲较多地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东西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父亲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了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
  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次数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研究还发现,早期失去父爱的男孩,在认知模式上趋于女性化。
  父亲影响孩子的社会行为
  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引导孩子游戏,与之频繁地交往,能激起孩子的积极反应和兴趣。这类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方更多以平等的、有来有往的方式进行,从而有助于孩子理解对方语言、体会对方感情,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此期间,孩子不但学习了行为准则,而且懂得了许多社会交往技巧。
  缺乏父爱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父爱饥渴症”带给孩子的影响通常会以下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婴儿期容易烦躁不安、夜哭,睡眠质量不好,食欲减退,幼儿期或者青少年期经常情绪烦躁、做事缺乏耐心、好冲动。
  胆小、依赖、容易情绪沮丧,婴幼儿期比别的宝贝更容易哭闹。
  不喜欢交际,上幼儿园和上学后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显得过于内向,缺乏自信。
  感情比较冷漠,显得比较自私自利。
  青少年期出现逃学、偷盗、早恋,甚至吸毒、迷恋暴力等行为的几率加大。
  性格忧郁、自卑、孤独,甚至年长后得精神类疾病的几率加大。
  性别意识和性别定位出现问题,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比如,男孩女性化,女孩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错把配偶当父亲一样依恋,等等。
  做"称职父亲"的四个要素
  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四种元素: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愿意与孩子共度时光;能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有力量设立“限制”等。
  父亲入何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专家认为,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冒险,体味人生。而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父亲到底有多么重要,我们很难说清,但孩子是心中有数的。虽然孩子极爱妈妈,但他仍需要爸爸。那是因为:尽管妈妈们奉献了一切,但只有与爸爸在一起,孩子们才觉得安全和受保护。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