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众多企业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举步维艰的时候,笔者在“保险设备之乡”樟树市观上镇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各保险设备制造企业满负荷生产,厂房内机声隆隆,运送原材料和产品的车辆进进出出…… 据陪同釆访的该市民营企业局局长聂勇介绍,该市保险设备制造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49.3%, 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4。今年 1-2月,全行业再创佳绩,销售收入达到6621万元,同比增长202.3%。
不安现状,敢为人先勇闯市场
樟树市保险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上半年的一天,在当时观上公社农机厂里,几位正在修理农机的农民师傅热情接待了一位来此寻亲的湖南人。为表谢意,这位湖南人教给了他们制作保险柜的技术。从此,农机厂一边修理农机,一边偷偷摸摸生产保险柜。
由于当时同类企业少,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利润竟高达70%以上。
当年下半年,上埠大队党支部书记熊根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队里办保险柜厂!几年下来,上埠保险柜厂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100多人有了活干,每个人一年还可分到2000多元红利(当时一家人在生产队开工年收入也不过 六七百元)。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政策鼓舞下,厂里的一些技师、工人纷纷走出厂门,办起了家庭作坊,在家中敲敲打打地生产保险柜。一时间,户办、联户办的保险柜厂蜂拥而起,总数达50家之多。一个渗透着观上农民创业激情的“乡间产业”由此兴起。
为了破解产量猛增带来的销售难题,许多企业创造性地推出了只定出厂价不定销售价的销售机制,当地群众和乡镇干部、教师纷纷下海推销保险柜。在上世纪90年代,该镇的销售人员一度达到1600多人。这支庞大的销售大军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将观上保险设备销往全国各地,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不断引导企业淘汰老产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1995年,全镇保险设备业产值达到 1400万元。
尊重规则,善于求变适应市场
在观上镇党委书记曾兆昕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了一份已经发黄的文件,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份产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时观上私营保险设备企业主的配偶和已成年子女,在本企业做管理和购销工作的分别占到60.3%和34.1%。
然而,随着全国保险设备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家庭式的管理机制也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曾经一度辉煌的企业连年亏损,甚至停产关门。
困境中,一些精明的企业主逐步悟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只有强强联合,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出路。于是, 请进来走出去,如饥似渴地学习企业管理与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
1996年,3家私营企业的12名股东合股创办了远大保险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第二年的销售收入就突破500万元,相当于原来3家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3倍。江西阳光保险设备有限公司组建后,一次性将7个在重要岗位上的亲戚朋友辞退,随后向人才市场“撒网”,先后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36人。
通过合股、兼并、合作等形式,50多家作坊式小企业最终整合为14家企业,并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等一系列变革,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整个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到2008年,全行业总资产达4亿多元,吸纳劳动力4000多人。
注重创新,做大品牌赢得市场 “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创新,如果缺少创新,企业发展很快就会遭遇'市场天花板’。”金虎保险设备集团董事长熊春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处在萌芽时期的观上保险设备制造企业产品都是靠铁锤敲打出来的。10年后,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开始供过于求,市场逐渐萎缩。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更新企业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已是刻不容缓。为此,金虎集团建起了崭新、宽敞和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厂房,购置了拥有冲床、液压机、喷塑机等的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线,并成立技术中心,每年都将不少于销售额的 5%的资金投入创新研发。
30年前,金虎集团生产的“铁皮+水泥+弹子锁”的老式保险柜售价不过100来元,而现在金虎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金库门,售价已高达2万多元。
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樟树保险设备产品从单纯的保险柜、保险箱,发展到现在的保险柜、活动库房、不锈钢遥控伸缩门等八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打造了“金虎”、“阳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全行业的14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并全部通过了IS09000质量体系论证和3C论证,拥有全国名牌产品一个、全省名牌产品8个,有4家企业成为中国档案学会指定档案装具产品定点生产企业,占全国同类企业的四分之一。
“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市场”和“打造驰名品牌,共谋行业发展”,如今已成为樟树市保险设备制造行业的共识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