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成功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8080
颗粒名称: 逆境中的成功者
分类号: G268.1
摘要: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八大山人乃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朱权的九世孙朱耷的别号。但是1644年的明朝灭亡,清王朝的建立,使他还未届弱冠即遭受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从天堂的最高处跌到地狱的最低处。
关键词: 纪念馆 朱耷

内容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市青云谱。
  八大山人乃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朱权的九世孙朱耷(da)(1626一1705年)的别号。他在明朝经历了19载的王孙贵族生活,天资聪颖,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但是1644年的明朝灭亡,清王朝的建立,使他还未届弱冠即遭受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从天堂的最高处跌到地狱的最低处。其社会地位变化之大,心理落差带来的冲击之大, 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朱耷虽对清王朝极度仇视,顽强不屈,但在“大势去矣”的大环境下无可奈何。为保存自己,他产生了消极退隐的思想。一度剃发为僧,皈依佛门,图个“四大皆空”。但是后来,他渐渐意识到,明王朝的遗老遗少们这种无所作为的思想和状态,正是清王朝所希望的:希望他们慢慢老去,对新王朝没有任何威胁,对旧王朝也没有任何的弥补。于是朱耷毅然还俗,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旁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专攻自己有学识基础的书画,并将儒、释、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他自兼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经过四五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终于屹立于中华艺术之林,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清初画坛的革新派。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他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我在“八大山人纪念馆”,既看到了青云谱的雅致园林,也看到了八大山人数百幅精妙书画作品及当今画坛的佳作;既看到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开挖的古井,也看到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铸的一口巨型铁钟,在钟的四个方向上分别铸有铭文:圣德绵长、群黎共仰、神恩普济、众姓咸昌等,深感历史的厚重;既看到了清朝画家为出家时的朱耷(僧名个山)所绘的“个山小像”,透出一位慈眉善目的出家人的与世无争,也看到“八大山入纪念馆”开馆以后当代雕塑家为朱耷塑的约160多厘米高的全身雕像,领略了一位逆境中的成功者的动人风釆。我不懂画,但我相信三百多年来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后来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等一代又一代国内顶尖级画家的眼光。他都说朱耷的画好,都从朱耷的画中吸取营养;那么我就相信,朱耷画作的艺术水准肯定是很高的。
  有人说,灾难和逆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似乎很合乎辩证法。但我不敢完全苟同此类说法。对有些人来说,灾难和逆境并不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就如帝王类人物即有先例。刘备的儿子刘禅在当了蜀汉40年皇帝而终于成为亡国之君之后,竟屈辱地活着至“乐不思蜀”的地步;南唐后主李煜在当了10多年皇帝也成为亡国之君后,竟辛酸地活着至“垂泪对宫娥”的地步。但像朱耷那样,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尽管难免孤寂、冷清、贫寒,但他不仅在那样匮乏的物质条件下,仍顽强地活了80岁,而且他以包容天地的气度,旷达优游的情怀,活得有尊严、有成就、有历史地位,为朱明王朝挽回了不少颜面,说明朱元璋的子孙中还是不乏杰出之人。这才是把灾难和逆境当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自暴自弃,不消沉悲观,不随波逐流,不断激励自己要发愤图强夙兴夜寐而终于自强自立的典范人物。
  朱耷,百闻不如一见,值得敬佩!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建芳
责任者
朱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