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和淌的香花和尚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8079
颗粒名称: 没有和淌的香花和尚舞
分类号: G112
摘要: 或手持锡杖或手握广铙、刮子、碗锣等打击乐器,围着三宝台一会儿穿花一会儿走十字,这种让外人看得迷糊的舞蹈就是靖安客家人办丧事做法事中的一个重要节目——“香花和尚舞”,它带着浓浓的客家气息,从远古走来,至今已上千年了,在靖安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歌舞

内容

或手持锡杖或手握广铙、刮子、碗锣等打击乐器,围着三宝台一会儿穿花一会儿走十字,这种让外人看得迷糊的舞蹈就是靖安客家人办丧事做法事中的一个重要节目——“香花和尚舞”,它带着浓浓的客家气息,从远古走来,至今已上千年了,在靖安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叫香花和尚舞?相传,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日渐兴盛,特别是唐朝,到庙里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和尚应接不过来,便把伙夫拉出来应酬,天长日久,伙夫把做法事的经卷、程序、动作悄悄地传到了民间,故把寺庙外的和尚称为香(乡)花和尚。他们生活在民间,不受寺庙的约束,可以游遍天下,不戒荤腥,还可以成家立业,既有法号又有俗名。他们的法号按寺庙的谱排列有:能、仁、圣、果、道、德、宽、宏、智、慧、澄、静、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24个字。他们念的经书也和寺庙的一样,传说是唐僧从西天取来的,有大经卷8本,共做七十二坛法事,穿插在法事中还有表演性很强的舞蹈,最流行的是“锡杖花”“穿九烛”“铙钹花”等三个节目。因为是由客家人传入靖安的,所以他们做的法事只传客家人,也只有客家人才请他事。
  “穿九烛”和“铙钹花”分别在做法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进行,“铙钹花”是整个舞蹈中表演技巧性较高的舞蹈,属于十八般武艺里的东西,共有四十八个动作。由于难度大,目前已经没有人能全套表演了。舞蹈动作有:“枫树落叶”、“莲花并蒂”、“黄龙缠身”、“野鹿衔花”、“禾背跳瓦(禾背是客家人对一种鸟的称呼)”、“竖杨柳”、“轱辘毛”、“鹞子翻身”、“打盘车(客家语即虎跳)”等,伴奏的主演乐器是唢呐和笛子,和尚们通过变换手中的乐器如广铙、刮子、碗锣、铙钹等来加强表演气氛,进一步突出浓厚的民间音乐特色。如今“铙钹花”只是在《客家历史歌舞》这本书上有记载,靖安-已经没有人会跳了。
  香花和尚舞的表演场合,除“铙钹花”在屋外表演外,其余两段都在主人家的堂屋内围绕着“三宝台”表演。堂屋正墙的上方悬挂三张长一丈三尺三寸的释迦牟尼、达摩、僧伽的画像,下设“三宝台”。“三宝台”共用四张桌子叠起,下面两张桌子,前面的供摆香火、灯盏及和尚用的戒尺、木鱼、碗、刮子、赖陀圆等各种乐器和香案,并且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祖师的画像,后面的桌子则起垒高桌子的作用。中层一张桌子挂桌围(有印花和绣花两种),桌上放三尊菩萨,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中间为观音。菩萨前摆设香火、烛台。放在最上层的桌子挂“洞门”,“洞门”上横书“释雄宝殿”,内放一把圆形的斗,斗的四周用一张画纸围着,画上画的是狮子,斗上插万岁牌。
  整个香花和尚舞的表演程序是“三宝台”两边坐司鼓和吹奏乐师,面对“三宝台”分左右各站一位表演的和尚,一人持广铙,一人持铙钹。首先由他们用广铙、铙钹催动起乐,然后两和尚面对“三宝台”鞠躬,转身对天地三鞠躬,再回身。持广铙者用右手改持戒尺,击一次桌面就开口唱,大意是请神降临,唱的过程中,他时而用右手到空碗中做弹水状,时而击打桌面,敲打铙钹拜台、拜三尊佛祖、拜天地等,之后便按时辰该念经就念经,该跳舞就跳舞。
  目前,这种没有和尚的香花和尚舞已经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根据“铙镀花”加工整理的舞蹈,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参加了江西省庐山艺术博览会的演出并获好评。该县热衷于客家文化研究的原文联主席骆后生先生已经将其收入《客家歌舞》一书并刻成光盘。笔者在网上捜索发现,国家图书馆已经将此书收藏,它已经不仅仅是属于靖安的东西,更是属于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了。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邱京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