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之子、沈从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6949
颗粒名称: 凤凰之子、沈从文
分类号: I03
摘要: 清粼粼的沱江水流过美丽的湘西凤凰古城,流过浸透着人生悲苦续写着艰难坎坷的无穷岁月……伫立在水波荡漾的沱江边,望着这矗立百年古朴嵯峨的吊脚楼,让人顿然想起一位慈蔼和善、脸上永远充满着微笑的文学大师,他就是凤凰之子一一沈从文。
关键词: 凤凰 沈从文

内容

清粼粼的沱江水流过美丽的湘西凤凰古城,流过浸透着人生悲苦续写着艰难坎坷的无穷岁月……伫立在水波荡漾的沱江边,望着这矗立百年古朴嵯峨的吊脚楼,让人顿然想起一位慈蔼和善、脸上永远充满着微笑的文学大师,他就是凤凰之子一一沈从文。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凤凰古城城南一座老式木质三合院中,原名沈岳焕。他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6岁入私塾,12岁入模范国民学校(今文昌阁小学)。小学刚毕业,他就被送往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充兵。15岁那年,沈从文离开故乡,跟着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沈从文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同时也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1922年,沈从文受到“五四”运动和报刊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毅然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到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在北京,他想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但学校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他很生气,又去报考燕京大学,同样,校方认为他学历太浅,不够资格读大学。于是,他拿起笔写文章,开始了文学创作。不久,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在这里博览群书,拼命写作,并得到郁达夫和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是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的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和《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与胡也频等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34年,沈从文发表著名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写的故事多数发生在故乡湘西的水边:在水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 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他始终保持着湘西人的淳朴、善良、耿直、倔强和讲义气的秉性。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记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象征于一体,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釆。从《边城》到《湘行散记》,抒写了沈从文对湘西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作者个人与民族的隐痛,具有超越地域、超越时空永恒的审美价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从文返回湘西,居住沅陵,写下散文集《湘西》。不久,他赴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主编《益世报》等报副刊。应该说,沈从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总是用一种善良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他的思想感情如同家乡沱江的水一样透明。永远的湘西是他的一个情结,是他的写作重心。湘西之魂已经和他融为一体。按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因此,他在作品中表现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不断受到批判。他被某些人斥责为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是个“看云摘星的风流小生”……
  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沈从文与京派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等被排除在外,并被赶下北大的讲台。在无情的批判中,沈从文不得不搁笔告别文坛。
  这一搁笔到他去世是漫长的四十个春秋, 天才文学大师的艺术之翼就此折断。
  沈从文离开北大后被安排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在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他千方百计地接触文物、研究文物,积累了不少资料。他丰富的知识和文物功底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认可。他做的是文物工作,自己也像一件文物被尘封,但他还是默默地守望着属于自己的角落,干着自己的工作。从1957年到1963年,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并且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和《中国的瓷器》等学术著作。
  1978年,受到胡乔木的关怀,沈从文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1981年,一部从“文革”前就呕心沥血撰写的八开本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精印出版。胡乔木致函祝贺:“以一人之力,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我国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 此书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空白,从而奠定了沈从文由著名作家到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代服饰学家的地位。
  沈从文一生创作了80多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他的小说被4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刚出版的《沈从文全集》,32卷,1000多万字。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沈从文在经历了长期尘封土埋之后,重新受到重视,给予了重新评价。一批海外学者如聂华苓、金介甫等,对沈从文进行了更深入、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研究。金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写道:“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如果鲁迅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
  1986年10月,沈从文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合集《凤凰》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同年,电影《湘女萧萧》在法国和西班牙电影节上分别获“金熊奖”和“唐吉诃德奖” 。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遴选出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吶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最新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了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立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文学大师”地位。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造成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在北京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
  1995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7周年的祭日,他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故里凤凰,一半撒入清澈秀丽的沱江,一半安葬在风景旖旎的城郊半坡山山麓。矗立的五彩玛瑙石碑的阳面,刻着妻子张兆和选定的沈从文生前的剖白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石碑的阴面刻的是他的姨妹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墓旁,沈从文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也为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沈从文说过的话:“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沈从文最终还是回到凤凰,长眠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河水
责任者
沈从文
相关人物
沈岳焕
相关人物
郁达夫
相关人物
徐志摩
相关人物
胡也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燕京大学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西南联合大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