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袁州区西村镇大村,有这样一个人:她的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她却不甘心“修理地球”,跑到沿海去打工;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企业的品质主管,可是她又偏偏不甘于“白领”生活,回到家乡创业;她就是有着“铁燕子”之称的刘艳。一去一来中,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党的富民政策的关怀,她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并带领父老乡亲致了富,书写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寻梦
创业的路途中,有苦涩,也有欣慰,还有澎湃的激情,更有永不停息的豪情。
少年时代的刘艳对一切都充满着憧憬,绚丽的梦一个接一个,而最让她痴迷和向往的就是上大学,做一个有知识、对社会有大贡献的人。然而,现实却把她绚丽的梦击得支离破碎。
1989年的夏天,刘艳站在自家门口,望着苍老的父母和家中破旧的家具,泪眼婆娑。她已经连续几天没好好吃饭、睡觉了,在这年的高考中,她仅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这对于一向成绩优秀的刘艳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几天来,她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是继续复读,还就此回家,寻找别的生存之道?
年迈的父亲实在不忍心看女儿伤心:“孩子啊,如果你还想上学的话,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下去。”刘艳确实舍不得学校的老师,更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就这样破灭。可是,看着父亲那因劳累而沧桑的脸,想到三个还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她流着泪倔强瞬了摇头。第二天,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她毅然挽起裤腿,下了农田。
在家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落后的农村生活,更引发了刘艳对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那段时间,走出贫穷、继续寻梦成了刘艳最大的愿望。
1993年,春节刚刚过去,春天的脚步悄悄来临,宜春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这天,刘艳拎着一个简单的包袱,怀着惆怅和希望的心情,毅然离开了她土生土长的小山村一一袁州区西村镇大村,登上南下的列车,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成为千千万万打工妹中的一员。
没想到,打工的道路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由于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刘艳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壁,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无法干下去。仅半年的时间,刘艳就接连跳了三次槽。年底的时候,刘艳终于在宝安的一家外资企业嘉信电子厂落下了脚。
站在公司厂房前,看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刘艳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工业技术,总有一天,要拥有自己的厂子。
为了更快地掌握技术,刘艳放弃中午短短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把饭带进车间,一边吃饭,一边熟悉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并向懂技术的师傅虚心求教。同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钱,买来一大堆电子专业方面的理论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1994年下半年,为系统地学习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刘艳用从牙缝里省下的1.2万元钱报考了深圳大学的企业管理函授班,经过两年的系统专业学习,获得了毕业证书。通过不懈努力,刘艳终于从 一个门外汉成了行家,并被任命为企业品质主管。追梦人要有理想、信念和抱负,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1996年初,刘艳的工作得到公司老总充分肯定:她被提升为生产线上的主管,负责有20多道加工工序、300多人的一个生产车间。“这是公司对我的器重和信任,我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生产。”刘艳不断提醒自己。
有一次,厂里接到新加坡的一份紧急供货订单,限在3天内交货,但按常规这批货要一周才能完成。当时负责生产的厂领导找了几个生产车间的主管都没人敢接这个任务,刘艳二话没说就接下了。她发动全车间300多号人加班加点生产,经过苦熬苦干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企业争得了信誉和效益,受到企业老总的特别嘉奖。
1999年,刘艳从生产主管岗位被调到品质主管岗位。品管部是把关验收全厂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岗位,责任重大。在品管部工作期间,刘艳严格坚持质量标准,把好验收关,只认质量不认人。有一次,在检验一位负责生产的经理送来的8000只高频变压器时,刘艳发现产品外观颜色喷漆不符合出厂标准,便向这位经理详细解释产品外包装标准,要求重新喷漆美化外观。按职务这位经理是自己的上级,但刘艳仍坚持严格的验收标准。事后,广西南宁:医院见死不救最高可罚5万元 "院前救治"。
《条例》规定,急救医疗站实行24小时急救医疗值班制度,接到“120”调度中心指令后,应当在5分钟内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接诊医疗机构必须按照首诊负责制的要求,对转送的病人开展院内救治。急救医疗站拒绝出诊或者拒治、拒运伤病员,接诊医疗机构拒绝收治转送的伤病员,可被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不仅经理认为她做得对,老总也在全厂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对她进行了表扬。
刘艳认为,干事就要脚踏实地,做人就得诚恳老实。在多年的打工生涯中,不管是做员工,还是做生产主管、品质主管,她始终坚持这一宗旨。为此,公司上上都说她是个好员工、好主管,她也深得企业老总的信任。正是由于这种信任,由于这无价的资本,为她后来自主创业带来了好处。
每年的春节,刘艳都会回到家乡。每次回家,她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因为,她视野中的家乡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和徘徊。“我能为家乡,为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呢?”每次回家,她都这样自问。
2002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刘艳打工的企业从劳动力资源和劳动成本的角度考虑,有了把企业从沿海地区转向内地发展的战略意图。得知这个消息后,刘艳想:回报家乡的机会终于来了。她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找到了企业的老总,请求他考虑到自己的家乡一宜春投资。她向老板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收集到的家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列举了大量家乡的优势。
在她的诚心诚意说服下,台商老总真的心动了。通过刘艳的引荐,台商来到袁州区西村镇考察,随后同意在西村办电子加工厂,决定这个厂由刘艳负责,并给予3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不久后,由刘艳创办的宜春鸿辉电子厂的招牌挂起来了。
圆梦
我要继续走在创业的路上,做我该做的工作,为爱我的父老乡亲们作出应有的贡献。
常言说:“从来女子做大事,九分苦来 一分甜。”这话一点不错,企业挂牌的喜悦在刘艳心中没停留多久,随即就被创业的艰难冲淡了许多。
2002年初夏,刘艳站在她租用的村里的礼堂和闲置的仓库前,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忙了数天,亲手设计、指导安装的设备和堆积到一起的原材料,心急如焚;厂里没有一个人前来报名上班。“难道让我辛辛苦苦争取引来的企业就这样流产吗?不,绝不!我一定要让自己争取来的企业在家乡扎根、成长起来。” 于是,刘艳一天走几十里路走家串户诚心诚意地上门请工人,还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一起帮她做工作,并以家庭的财产作担保。在她的诚意邀请和执著努力下,终于有工人报名走进了车间。此后,越来越多的邻村邻乡和企业下岗的人来到厂里班。
紧接着,她又亲自上课培训工人,手把手地教他们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流程。日夜连轴的工作使得刘艳又瘦又憔悴。看着女儿,父母心疼了:“孩子,别再吃这个苦,受这个累了,你还是回深圳去轻松赚钱吧!”
“我可以不受穷,可是乡亲们不脱贫,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会安心的。”刘艳这样回答。就这样,凭着这股信念,刘艳谢绝了父母的劝告,一头扎进了车间。功夫不负有心人。鸿辉电子厂当月投产当月赢利,不到半年,企业员工猛增至400人,交货额每月达60万元,员工的平均工资也近千元。2007年8月,刘艳又筹集20多万元资金,在城区工业园新办了生产二部,企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如今,鸿辉电子厂共安置就业600多人,上交的税收逐年递增。刘艳也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江西省科技致富女能手”、“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全省'五一'劳动模范”“宜春市全民创业三十佳”等荣誉。在荣誉面前, 刘艳并没有停步,而是跃马扬鞭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