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乡土文化舞台气象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6492
颗粒名称: 铜鼓乡土文化舞台气象新
分类号: G241.3
摘要: “你看咱村的'活快板'老张多神气,唱得多起劲”,“种养大户帅家明挽着裤腿正在田里指导村民种植大棚蔬菜”,“致富能手陈大兴戴着大红花骑马迎娶新媳妇”……近日,铜鼓县大土段镇古桥村农民DV摄影家兰从章家里挤满了前来看DV片的村民,大家痴痴地盯着电视屏幕,边看边议论。
关键词: 铜鼓县 乡土文化 民俗文化

内容

“你看咱村的'活快板'老张多神气,唱得多起劲”,“种养大户帅家明挽着裤腿正在田里指导村民种植大棚蔬菜”,“致富能手陈大兴戴着大红花骑马迎娶新媳妇”……近日,铜鼓县大土段镇古桥村农民DV摄影家兰从章家里挤满了前来看DV片的村民,大家痴痴地盯着电视屏幕,边看边议论。村民刘国梁说:“这些节目是村民自己拍摄的,很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又是大家熟悉的人和事,看着亲切。” 随着该县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DV发烧友们纷纷拿起DV,用最朴实的视角真实记录下农村的大事小事,以身边人、身边事启发和教育群众,倡导文明乡风,反映新农村建设风貌。土语演“土戏”,真人真故事,受到了该县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这是该县积极培育乡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一粒种子播下去能否成活、成长、繁衍,决定于它身处的土壤气候。”铜鼓县委宣传部部长彭红梅动情地说。
  该县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把过去单纯的"送文化”下乡变成形式多样的“种文化”下乡,增加群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和反馈能力,通过异彩纷呈的“种文化”活动,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种庄稼的“泥腿子”们变成了舞文弄墨、吹拉弹唱的“文人雅客”,农村“俗”的风尚变成了 “雅”的风尚,从 “输血”到“造血”,铜鼓县“种文化”结出了累累硕果。
  该县一是推广了民俗文化,先后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军鼓乐队、舞龙舞狮队、夕阳红乐队、客家山歌艺术团等民间组织,在重大节日举行主题鲜明的比赛活动。二是创新了庆典文化,每逢农村红白喜事等活动都请唢呐、排箫、葫芦丝乐队来热闹,如今又加入了新的元素,比如DV摄像、篮球赛、门球赛等。三是弘扬了传统文化,该县的漫画、楹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在全国的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赢得了“中国民间(漫画)之乡”和“全国楹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渲染,该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能人,温泉镇塞上村的农民画家廖光明、三都镇东山村的农民诗人刘明善、大塅镇古桥村农民DV摄影家兰从章、排埠镇华联村的“百灵鸟”涂传胜、永宁镇坪田村农民作家吴玉峰等,他们成为该县传播先进、健康文化的一支生力军。
  该县开展的一系列“种文化”活动,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播种机”。乡土文化能人、种养大户定期在所在村村部文化阅览室采取讲课形式提高村民科技致富本领,使6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一种以上实用技术,阅览室也成为村民们获取知识的平台和村民致富路上的“充电站”,让老百姓既能富“脑袋”,又能富“口袋”,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庭院文化户”。永宁镇江头村创业文化能人刘正国,以“七盆花卉”走上致富路,在他带动下,该村80%的农户都建立起了独具山区特色的“五小园”经济模式,农民的花卉培育、药材加工、特色种养等都已初具规模,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奏响了山村文化和谐致富曲。棋坪镇九峰村村民王林抓住商机成立了海辉速冻食品厂,生产的包圆以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以及完美的品牌形象很快打开市场,成为老百姓的“营养快餐”。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这是过去铜鼓县农民的生活写照。如今,活跃的乡土文化“明星”,使“三叫四难”的文化生活状况大为改观,文化传播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带来了农村面貌的改观,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科学种养的人多了、粗放经营的人少了,团结和睦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形成了重视科学、勤俭节约、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淳朴新风尚。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廖明
责任者
龚远洪
责任者
梁奇炎
责任者
陈大兴
相关人物
帅家明
相关人物
刘国梁
相关人物
彭红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海辉速冻食品厂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