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党校中青二班暑期社会实践安排,我赴江苏省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课题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调研。通过对泰州市、连云港市、南通市、太仓市、南京市等地实地参观学习,以及听取各地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经验介绍,深深感到江苏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得快、转得好, 转出了成效,创造了经验。
一、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江苏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新要求,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创新,全省上下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江苏特点的发展路子。
致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江苏制造业一直是该省工业经济的主体,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耗排放偏高、发展代价较大的状况也一度困扰着江苏的发展。江苏转变发展方式并没有抛开传统产业另辟蹊径,而是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入手,既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一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从源头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优化投资增量上下功夫,变主要关注投资规模为主到关注投资方向和投资质量,并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基本取向,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跳板”,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研发、会展、商务、信息等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建设苏南国际服务产业带。三是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坚持机制、技术、管理三个创新,围绕一批重点产业、大型企业、自主品牌和聚集园区,打造重点产业链,制造业层次得到稳步提升,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由2002年的13家增加到现在的83家。四是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科学规划了“四沿”产业带和主体功能区,避免了全省范围内的产业之间恶性竞争。
致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发挥科技效应,提升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对建设创新江苏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部署。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自主创新产品釆购和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实施细则,仅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项,就使5700多家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20.22亿元,减免税收近8亿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创新。“十五”以来,全省科技投入年均增速在30%以上。2007年,全省研发投入43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五年累计14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上升到1.7%。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三是企业为主引领创新。近两年来,江苏70%以上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实施,企业开发的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超过1.3万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累计达4074个,居全国第一。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企业迅速成长,全省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5286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29家,列全国第一。
致力推动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江苏是全国的一个工业大省.和强省,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化水平高。但是,随着资源能源的供应紧张、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江苏经济发展也同样面临窘境。在这种情况下,江苏没有继续走单纯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发展之路,而是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发展模式,把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培训作为培养“三创”型人才的战略性措施,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深入实施“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振兴计划”,加紧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江苏还下决心加大引进人才力度,省财政每年拨款2亿元,引进15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目前,江苏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341.3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9.1万人。这些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为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致力推动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为主向生态文明为主转变。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1%和18%作为全省“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具体操作上,主要是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倒逼机制。完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加大生产要素差别价格实施力度,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尽快退出市场。二是约束机制。
严格实行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对“两高”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三是激励机制。运用产业、财税、价格、土地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如江苏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和征收标准,废气排污费从0.63元/当量提高到1.26元/当量,污水排污费从0.70元/鸟量提高到0.90元/当量。
二、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的借鉴意义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发展阶段性,但其成功的实践和发展中的探索,值得各地借鉴和思索。要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来抓。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例越高,产业结构高度也就越高。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滞后,将会对城市化进程造成阻碍,长期发展下去则会造成地区经济的扭曲和失衡。应艮务业自身特点看,现代服务业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清洁型产业,增长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资本等可再生的要素资源投入,创造的大部分是“绿色 GDP”,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取向。各地应当顺时应势,抢抓机遇,调整完善发展战略,在突出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地位的同时,根据当地发展实情,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形成优势。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效缓解科学发展面临的土地、环保制约,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支撑性和错位性。
科技和人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大内生动力。当前,沿海发达省份正在加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作为发达地区而言,不能仅仅是生产基地的输出,更应是技术输出、品牌输出、科技输出、人才输出。作为欠发达地区而言,要走提升式承接的路子,发挥后发优势,注重科研投入,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决不能走低端发展的路子,要有强烈的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树立"穷财政,富科技”的理念,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创办科技研发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能力,致力在某个领域、某个产业、某个关键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对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靠政府的推动、政府的约束,又要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江苏通过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的激励约束,调动了各地各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应认真学习借鉴江苏经验,发挥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政策导向、产业导向作用,找 到政府的最佳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