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岁月如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中央陆续出台了10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给宜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宜春农业由此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高潮,希望的田野上频传着一个又一个捷报:
一一农业投入持续增加,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全市农业投资从1978年的
14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3亿元,年均增长10.1%;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5.08亿元,比1978年增长317.64%;
一一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农民从中受益而走向致富道路;
一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7元增加到2007年的4113.46元,增长了近30倍。
一一农业机械化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民正逐步告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迈出矫健的步伐;
一一一大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走出宜春、走向世界,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
30年来宜春市农业发展迅速,不仅实现了历史新跨越,而且正在向现代农业阔步迈进。
结构调整:鼓起农民腰包
1999年,万载县茭湖乡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由乡干部带头示范,率先种植木姜,打响了该县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一枪。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该县已有9个乡镇50个村发展了有机农业生产,全县通过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达23.6万亩,规模以上有机食品企业年实现产值2.6亿元,出口创汇1544万美元。有机农业绿满万载,这是我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农村全面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分散和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逐渐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我市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优势产业(产品)为重点,逐渐走出了一条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产业链调长、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全面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形成了农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根据各县(市、区)资源比较优势,加大了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狠抓了优质水稻、生猪、家禽、肉牛、水产品、油茶、中药材、棉麻、特色蔬菜水果、有机农产品十大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扩大信贷规模、跟踪服务龙头企业等有力措施,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了各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农业,是我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因势利导,通过培植主导产业,推动“三品”农业迅速发展,帮助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截至2007年,全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56个、产品认证18个;绿色食品企业认证13家、产品认证15个,基地面积12.7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3个,基地面积60万亩。其中,高安市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市),万载县茭湖乡成为全国第一个乡域整体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的乡(镇)。
产业经营:昂首走向市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也大踏步前行。近年来,我市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切实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产品品牌的开发与培育,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4家省级龙头企业和70家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网络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38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超过3亿元。
农业产业化最直接的载体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打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引擎”,近几年来,我市累计投入1亿多元,重点扶助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升级,提升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对10个县(市、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着力发展竹木加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棉麻纺织、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了奉新碧云米业、宜丰猕猴桃酒业、上高旺旺集团等一批颇具市场潜力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我市已建立各类农业基地18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0多个,有2个农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获省著名商标24个。
科技兴农:牵引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为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优势,充分挖掘增产潜力,我市始终把科技作为打开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之门的“金钥匙”,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科技项目对农村倾斜、推广良种良法、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送科技下乡、培训新型农民等,引进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科技园引导示范作用,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认真组织实施了水稻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自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选育了杂交苎麻“赣苎三号”、杂交晚稻协优赣26号、两系油菜、“两优586”等一批农作物新组合、新品种;引进了超级杂交稻、二系杂交稻、金堂黑山羊等一批农业新品种、新组合;推广了稻鸭共栖生产绿色大米新技术、牛胚胎移植技术、早熟梨套袋技术等一批农业新技术。自2005年起,我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3年来累计推广1333.5万亩,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82万张,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收7.48亿元。
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不断激发农户自筹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热情,使全市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同时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积极组织实施“引机入赣”、“赣机北上”、“赣机西征”等农机跨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初显成效,市场规模达8000多万元。如今,我市农机总动力已由1978年的27.75万千瓦发展到今年的464万千瓦,30年增长了16倍;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机耕作业面积533万亩,机耕水平提高到61%,机收、机割面积342万亩,机收水平提高到42%,机播面积达到10.25万亩。
30年沧桑,30年巨变,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的大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宜春农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