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撤县设市20周年纪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5290
颗粒名称: 樟树市撤县设市20周年纪念
分类号: F291.156
摘要: 1988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清江县设樟树市。从此,樟树以其年轻的姿态,搭上现代文明的高速列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项目,无不昭示着樟树历届班子持之以恒抓项目带来的新变化。
关键词: 樟树市 经济发展 产业

内容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20年,在时代的洪流中,奔涌着多少豪情,成就了多少辉煌!时间定格在1988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清江县设樟树市。从此,樟树以其年轻的姿态,搭上现代文明的高速列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廿年风雨路,一曲奋进歌。回首樟树2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如同一首优美华丽的诗篇,见证了药都儿女向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的铿锵步伐;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记录了樟树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翻阅厚厚的《樟树统计年鉴》和相关资料,一个生动而鲜明的“数字樟树”令人惊喜、催人振奋1990年,第二个进入全省财政收入亿元县市行列;1993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07年,GDP达79.3亿元,财政收入8.07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77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高考录取人数3437人,分别是1988年的13.3倍、10.5倍、12.3倍、7.9倍和10.5倍;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1%,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以上……数字像光标,标注出樟树经济跃进的清晰轨迹;又像是跳动的音符,汇成了樟树社会事业发展的高亢旋律。塑造板块,彰显特色,大项目奏响樟树经济发展新乐章,如果把工业比作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那么项目就是驱动“火车头”提速快跑的“燃煤”,唯有项目的持续拉动和强力支撑才能形成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樟树虽然在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作为欠发达地区,这种优势是相对而言的。唯有咬定项目不放松,樟树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理性分析,果断作为。樟树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梯次转移的有利时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依托药、酒、盐化工、机械五金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势,包装推出了58个重大招商项目,派出17支招商小分队,北上京津冀,东进苏沪浙,南下闽粤港,全力以赴招大商,千方百计引项目。说起项目经济,人们不会忘记,1990年樟树财政收入过亿元时,四特酒厂就提供了近8000万元的税收,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樟树人便尝到了抓大项目的甜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樟树省级盐化工基地,只见方圆14.65平方公里范围内,机声隆隆,各种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投资1.5亿元的国宏化工、投资1.2亿元的江西瑞祥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据统计,樟树目前在建的重大项目有16个,投资总额达40多亿元,已签约待开工的重大项目还有7个,投资额达70亿元……在统筹发展中不忘重点突破,在重点突破中体现统筹发展。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项目,无不昭示着樟树历届班子持之以恒抓项目带来的新变化。如今的樟树,依托大项目,药、酒、盐等传统工业正升级换代,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已成大势,六大产业、五大板块、四条延伸线,挺起樟树经济的脊梁。抓“六大产业”、育经济板块。樟树在做大药、酒、盐产业,叫响“国药之都”、“名酒之乡”、“盐化新城”的同时,机械五金、旅游、农业产业化比翼齐飞,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在药业上,除做大做强以仁和“863”项目为代表的医药工业领域外,还发展了医药流通业,全力打造一个集医药生产、加工、流通、仓储、信息、电子交易等为一体的现代药都;在酒业上,依托投资15亿元的四特酒科技工业城项目,强力推进酒业进一步扩张;在盐业上,樟树省级盐化工基地大力引进盐化工项目,目前已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其中投资5000万美元的多晶硅项目已于今年10月23日投产,成为全省第一个生产出多晶硅的项目;在机械五金制造业上,以保险设备为主导,大力发展了汽车配件、起重设备制造产业;在旅游业上,包装推出筑卫城、吴城遗址、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龙头旅游大项目;在农业产业化上,以工牵农,工农互动发展,全市已形成中药材、优质稻、家禽、生猪、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基地757个,辐射近10万户农户,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构“五大板块”、形成经济马赛克。樟树着力构建了城北经济技术开发、福城医药流通、盐化工业、食品工业、创业园五大工业经济板块,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为板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造“四条延伸线”,续发展后劲。近年来,樟树延伸工业发展配套,沿105国道大力发展医药流通及相关产业;沿樟观线大力发展保险设备制造产业;沿清宜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种养业;沿樟店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大项目、好项目,使樟树特色产业亮点纷呈,工业经济呈现出医药、酿酒、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四龙齐舞”,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金虎保险等龙头企业“群狮争雄”的喜人局面,有关荣誉、奖项更是纷至沓来。2008年11月6日,中华商标协会中企商标发展中心公布了2008年中国县域商标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樟树以1060件注册商标总量、2件中国驰名商标和27件省级著名商标名列全国县域商标发展实力第59位,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县(市、区)。2008年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中国产业集群大会上,樟树医药产业集群喜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县域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市委书记、市长黄玉剑还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县域产业集群人物贡献奖”、仁和集团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县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奖"。2008年12月2日,在昆明召开的2007~2008年度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区)和优秀食品企业表彰会上,樟树又喜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四特酒公司和樟树粮油公司获“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称号。清晰的发展思路,务实的拼搏精神,使樟树经济龙头蒿昂,喜事连连。有数字显示:去年,在全市79.3亿元的GDP中,仅工业就占了35亿元,比重达44%,财政收入8.07亿元,工业比重达到65%。樟树人可以自豪地说:工业已成为樟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统筹城乡的“发动机”、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巧手绘就宜居宜业药都新画卷,生活环境不断美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樟树20年发展的一大特色,成为药都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市民理念提升农民。对农村实行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建设,为农民创造饮水安全、用电方便、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的生产生活环境,把“散、差、旧”的农村改造成“聚、精、新”的居民新村。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纵贯全村,宽敞的休闲广场上老人小孩嬉戏成趣,一幢幢设计新颖,造型漂亮的别墅楼与不远处现代化的厂房交相辉映……走进张家山街道荷湖村,我们欣喜地看到,公交车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有线电视入户,自来水安装进家,沼气做饭照明,农民就在家门口打工上班。说起这一切,农民群众一个个喜不自禁:“如今我嘘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城乡协调爱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三清六改四配套”建设工程,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4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青山碧水之间。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了159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城乡统筹的结果,就是促使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20年来,樟树科技事业硕果满枝,科技普及深入万户千家,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文化事业繁花似锦,剪纸、农民剧团等农村特色文化根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取得长足进步。和谐发展,造福人民,全面展现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新景象撤县设市20年是樟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20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升最为迅速的20年。财为民所聚,财为民所用。20年来,樟树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实施民生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地处山区的吴城乡院里村,村民童水宜如今一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就哗哗流了出来。可就在一年前,村里打出来的井水还又苦又涩,而且一到雨季就浑浊,一到旱季就干涸,全村人吃水得跑到离村好几里远的古井中去取。去年,由政府投资4万元修建的引水工程顺利竣工,彻底解决了该村农民多年的用水难题。据统计,近3年来,樟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共为2.28万人解决了饮水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樟树变“输血”为“造血”,在政策和扶助措施上给予重点倾斜。仅今年1~11月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00多万元,直接扶持了429人创业,带动就业再就业1448人。针对失地农民,推行资金补偿、就业援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综合安置方式。目前,全市已为6673名被征地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漫步樟树城乡,我们见到的最漂亮、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学校。实施“两基”攻坚战以来,樟树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工作进入全省前列,教育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针对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长期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樟树还专门设立了以贫困大中专学生为扶助对象的“太阳工程”,今年已为5.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双免”,为4295名寄宿生提供了“一补”,对1020名普通高中贫困生进行了补助,228名大学新生得到了政府资助……对于弱势群体,樟树市倾注了更多的关爱,通过不断拓展“三条保障线”覆盖面,使救助行为长期化、系统化,救助对象由最困难的低保人群覆盖到城乡所有困难群体。目前全市已将15075名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7762名。件件实事为群众解难,桩桩善举为百姓谋福。樟树在发展的旗帜上,把“人”字越写越大:社会保障、住房改革、教育收费和医疗卫生……一个个都进入了樟树市的决策范畴,一个个民生难题的破解生动诠释着执政为民理念在樟树城乡产生的深刻影响。为了将这一项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见到成效,樟树建立健全了导向机制和运行机制,调整政绩考评体系,将民生问题列为约束性指标,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可以说,樟树对于民生工程,是从战略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和统筹考虑。在樟树市《十一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目株中,我们发现,民生指标占了绝大多数,达10项之多:“到‘十一五'末,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年限平均达到12年;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进一步健全,低保覆盖面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6.9%。”
  一个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正在樟树悄然形成。万里前程未解鞍,风雨过后春烂漫。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樟树人民将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紧咬“进入全省五强,冲刺全国百强”的奋斗目标,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一个充满活力、个性鲜明、山川秀美、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将在赣鄱大地熠熠生辉!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玉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仁和集团
相关机构
四特酒公司
相关机构
樟树粮油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清江县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