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兴宜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5103
颗粒名称: 新科技兴宜春
分类号: F303.3
摘要: 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我市科技部门特别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我市先后有48家企业与国内2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技术对接,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2.8亿元我市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技术,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全市科技型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55.79%在宜春投资的企业也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
关键词: 科技开放 科技兴农 科技兴企

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1978年到2008年,在这改革开放的30年中,科技创新犹如一道不断崛起的脊梁,支撑、提升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关键词:科技开放经济要开放,科技更要开放。改革开放前,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资源匮乏,要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把开放的理念引入科技工作,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以开放促科技,以科技促发展,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2007年,我市成功召开了首届技术合作交流会。有50多家企业300来人参加技术合作交流会,会上有7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供企业交流,当场签订了10项技术合同,其中飓风化工厂发明的“利用植物油副产品甘油催化氯代高选择性合成环氯氧丙烷”项目等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达3600万元,创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历史纪录,也创造了市内单项技术交易额1000万元的纪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科技部门特别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市内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实现技工贸互动。截至目前,我市先后有48家企业与国内2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技术对接,完成技术合作60余项,签约资金超过3亿元,签订技术合同43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9亿元,实现技术交易金额1.4亿元,引进国外智力21人次,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2.8亿元我市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技术,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00年以来,先后引进科技型企业30余家,帮助科技型企业引进先进实用技术20多项,全市科技型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55.79%在宜春投资的企业也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目前,依托企业和外来技术力量,建立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确定市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两批共19人,为企业引进各类科技人才13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多个。关键词:科技兴企,高新技术已成为影响当代人类生活和未来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发展更离不开高新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通过抓好高科技研发、制造业信息化、新产品开发三大工程,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促进我市跨越式发展。完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目前,全市企业中有省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市级培养对象17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3名;通过积极跟进市委实施的“6666”人才工程,主动搜集推介市内外的优秀科技人才,组建了人才专家库,人才专家库中有工业技术'研究类人才36名。在平台建设上,全市设工业技术研究所1个,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研发机构20余个,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工业园20多个,建成了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5个。大力实施科技人园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类工业园区开发重点新产品5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7个,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获批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7个,我市被列入全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上高、奉新、丰城、袁州、高安工业园分别被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申请专利678件,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称号,8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抓住产业重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紧紧围绕医药、机械食品、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争取并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促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共实施了3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7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科技项目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0多个,各级直接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经费达3000多万元。科技计划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技术含量,加快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致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壮大。坚持鼓励并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我市还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两条腿走路,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抓住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这一重点,一举成为全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8家,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词:科技兴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依靠科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着力抓好农业良种良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工作,坚持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为载体,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示范,努力培育科技兴农的技术源头,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引进选育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加快了新品种更新速度。目前,全市有农业类科研机构3个,这些科研机构十分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在苎麻研究方面,成立的江西省芭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自主选育的“赣苎三号”苎麻新品种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的全国最完善的中国野生芝麻种质资源圃丰富了我国苎麻育种的基因资源,与中国麻类研究所合作进行的芒麻新品种选育的转基因研究通过获得了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立项。在油菜研究方面,杂交油菜育种研究水平在省内同行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主动承担了“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及省科技攻关等计划,育成的甘蓝型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两优586”,是全国第一个利用光温敏生态型不育系培育而成的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两系杂交油菜,200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在水稻研究方面,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二号”,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近年来,我市先后选派3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到新农村建设点开展技术服务,在全市及周边地区重点推广无塔供水设备2200多台套,帮助近万户农户解决了安全饮用水问题; 先后举办农技培训班100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散发科技救灾资料10万多份;创建了奉新、靖安、万载、铜鼓、樟树、高安等6个省级星火示范基地县(市);全市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1个,其中宜春市农业科技示范园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30年执著探索,30载励精图治,科技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萍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