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民生之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4756
颗粒名称: 夯实民生之本
分类号: D035.5
摘要: 宜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叶青华介绍:改革开放给宜春市就业工作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岗位不断丰富,择业观念不断改变,服务理念不断深化等方面。
关键词: 就业 民生工作 叶青华

内容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改革开放给我市就业工作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岗位不断丰富,择业观念不断改变,服务理念不断深化等方面。”谈起我市近30年来就业工作所走过的历程,1991年起就在地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工作、现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的叶青华如是说。
  渠道:从单一到多样
  一个社会,只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
  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劳动者就业形式一度呈现单一、僵化的局面,既不利于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也使个体创业受到严格限制,甚至不许可。城镇待业青年要参加工作,只有通过全民招工、集体招工、职工子女顶替三种渠道。就业形式的古板和就业渠道的单一导致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
  1978年,随着中央对就业政策的改善,一批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体,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的集体经济相继在我区新办。次年,为解决全区近10万城镇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各地积极兴办集体经济组织, 共新办大集体企业153个,当年招收职工6000人。
  1980年,国务院确定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在此形势下,我区呈现出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局面,招工制度改为全民招工、集体招工和自谋职业同步进行。于是,小集体安置和自谋职业两种新的就业渠道随之出现。1981年至1990年,我区共办小集体企业1200个,招收职工32300人;在“自谋职业”政策的指引下,我区个体经济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底,全区共有个体经营者 26900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宜春大地掀起了 一股打工潮,数以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创业,为家乡带回了超亿元的现钞。
  1987年至1990年,我区劳动部门组织劳务输出近2万人次;1998年,我区新增劳务输出人员32万余人次,此后每年都有增长。到2006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82万余人次,外出务工赚钱成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服务:从城市到农村
  “现在的世界就是好,只要人勤快,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都找得到事做,不愁赚不到钱。而且政府还对想学技术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为他们介绍工作,真是蛮好。”袁州区遶市乡遶市村年过花甲的易老汉说到这些年农村人找事做的变化,感慨良多。他有三个儿子,原先因为不能做生意和外出打工,一家人守着几亩田地过穷日子,后来开放搞活,(下转四版)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永东
责任者
黄永东
责任者
叶青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
遶市乡
相关地名
遶市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