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想抓牢重点、攻克难点,不光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还必须在创新机制中求突破,在讲究方法上促成效。三年来,袁州区共抓了437个试点村,其改水、改路、改厕率达到了100%, 改房率达到了96%, 改环境率达到了95%以上,各试点村农户实现了“喝干净水、上卫生厕、走平坦路、住整洁房”的梦想。我们的体会是:一、政府组织,舆论引导,加强宣传我区在确保农民“主”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导”的功能。一是注重引导。从区直部门挑选141名政治觉悟高、基层经验足、吃苦耐劳的干部深入农户,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宣讲教育,讲清政策、讲明要求、讲透精神;在有线电视台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利用集镇土于日开展政策咨询。二是加强指导。围绕全区提出的“双十”目标(硬件上“十个有”:有主导产业、科技示范户、电话机、水泥路、卫生厕、太阳能、沼气、自来水、有线电视、休闲场;软件上“十个一”: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一个“两事会”机构、一张规划图、一套科技书籍、一个党小组、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服务体系、一套奖励机制、一种婚育新风、一个“两基成果”),竭尽所能,稳步推进。与此同时,还把创建“和谐小康家园”、“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与农家的宅院环'境、用水用电、垃圾处理、厨房革命、厕所卫生等生活细节紧密联系起来,广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直接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二、规划先行,定人定责,培训到位规划是龙头。我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科学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每年举办一期新农村示范点村书记、主任以及乡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和乡镇分管领导规划培训班,请建设局、国土资源分局专家进行授课。与此同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所,定人定责,让其具体负责研究和拟订本行政区域内村镇建设工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农民建房的规划审批等各项工作。我区43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结合村庄平原绿化,提出“一保持、二突出、三不准”的要求,即保持农村历史文化脉络,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山水田园风光,不准推山,不准填塘,不准砍树,使广袤农村呈现多姿多彩的新气象。三、群众议事,能人理事,贤人监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让农民自己作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区紧紧围绕这一思路,积极引导村民自我组织、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率先引导村组通过民主推荐,推举品行好、声望高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以及科技致富能力强的农民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做到“能人理事,贤人监事”。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法宝。如今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项目立项、建设资金筹集、工程质量监督等各项具体事务,均由“两事会”主持,真正地实现了农民自己动手,自我管理,自己出点子建设新家园。如今有了村民自主理事,很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彬江镇船坊村有一个老祠堂,以前一直难以拆除,成立“两事会”后,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被顺利拆除,并已改建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深受干群好评。四、明确目标,分步实施,“三个不搞”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在启动新农村建设活动之初,我区就通过广泛调研,科学地确立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第一步,到2007年底,把全区10%左右的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建成“新农村”;第二步,到2010年,再把30%左右的村庄建成“新农村”;第三步,到2020年,全区村庄基本建成“新农村”。除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外,还针对各地的薄弱环节,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区农村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好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区贯穿了“三个不搞”(不搞一种特色、不搞全面铺开、不搞一步到位),真正做到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实事求是,稳步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示范引路,产业支撑,协调发展典型是引路的标兵。我区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政府推动、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始终坚持 “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点线结合、逐步推进” 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在树立培养典型时,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产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城郊服务型、休闲旅游型、生态经济型等多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先进村学习取经,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生产模式,推行产业化经营,确保农村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持久的动力。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油茶、杨树、养殖、药材、芒麻、蔬菜六大产业。在此带动下,全区已建的437个试点村都已培育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六、部门帮扶,村企结对,社会捐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区十分注重调动部门、企业、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部门帮扶。实行了区四套班子、区经委、区人武部包重点,区领导包乡镇(街道),部门包村,干部包点的帮扶制度,倡导“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同时,号召部门立足本职,发挥行业优势,让建设、交通、环保、水利、教育、体育等部门积极抓好建设规划、道路修筑、排水供水、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建设;卫生部门着力抓好改厕和卫生院所建设;广电部门抓好“村村通”网络建设;教育体育部门抓好文体设施建设。据统计,近三年来,各部门累计捐赠帮扶资金815万元,帮扶物资价值318万元,协助化解矛盾纠纷658件。二是村企结对。坚持“双赢”原则,成立了由区委统战部牵头,农工部、农组办、经贸委、民企局、工商联等有关单位参与的村企帮扶协调小组,督促企业为试点村制定五年帮扶规划及年度计划。已启动23家民营企业联系23个村,捐赠资金1225万元,逐步建立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基地2.5万亩,促使650名劳力就地就业。三是社会捐助。成立社会捐赠组,下发了《关于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文件,每天通过电视滚动播放《倡议书》,并向社会各界散发1万余份。同时实行捐助奖励机制,对捐助金额达万元以上的单位或个人,由区政府授予“荣誉区民”称号,达20万元以上还会在受益村庄为捐助者立碑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