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捐赠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4157
颗粒名称: 美国的捐赠文化
分类号: C913.7
摘要: 美国人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和热衷,慈善事业的成熟和发达,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慷慨捐赠是亿万富翁的一贯传统,也是普通民众的自觉行为,他们每年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社会捐赠。据资料显示,美国去年的慈善捐款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060亿美元,其中2290美元来自个人捐赠。美国人崇尚“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财富理念。从上世纪初至今,美国的富人们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热心慷慨为慈善事业捐款。盖茨基金会,一举成为美国历史上个人捐赠额最大的慈善家。就是这么个“小气鬼”,却向美国5所大学捐赠了数亿美元,并设立了多项奖学金。盖茨却把全部财产580亿美元捐献给名下的慈善基金。
关键词: 美国 慈善家 捐赠

内容

美国人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和热衷,慈善事业的成熟和发达,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现实生活中,吸引民众眼球的并不是谁比谁资产多,而是谁比谁捐钱多。慷慨捐赠是亿万富翁的一贯传统,也是普通民众的自觉行为,他们每年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社会捐赠。据资料显示,美国去年的慈善捐款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060亿美元,其中2290美元来自个人捐赠(30%来自富人70%来自民众)。可见,每一个“比尔•盖茨”身边,都站着数以万计的普通美国人。中国慈善专家徐永光曾经算过一笔账: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相差38倍,而中国人均慈善捐款和美国相差7300倍。美国的慈善事业在全世界独领风骚,是因为传统的捐赠文化深深影响着美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造就了美国人独特而又博大的慈善情怀。美国人崇尚“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财富理念。曾有人调侃:“美国富人的哲学就是白天赚钱,晚上捐钱。”从上世纪初至今,美国的富人们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热心慷慨为慈善事业捐款。他们将大量的财富捐赠给基金会,以资助社区、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富豪们并不像中国的大款,在吃喝上“一掷千金”、在玩乐上挥霍浪费,在穿戴上享用极品,在车骑上互相攀比。他们大多生活低调,甚至很是吝啬。不论是世界著名股神巴菲特,还是全球零售巨头沃尔顿,或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有着相似点,那就是越有钱越抠门,越有钱越热心慈善事业。巴菲特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谁也想象不到这位世界第二富豪,仍然开着一辆蓝色“林肯”轿车,穿着自己商店出售的廉价服装,住着50多年前花3万多美元买下的旧房。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吝啬鬼”的老头,却一次性将370亿美元捐赠给梅达琳和比尔•盖茨基金会,一举成为美国历史上个人捐赠额最大的慈善家。沃尔顿成为亿万富豪后,节俭的习惯一点也没改变。他没有购置豪宅,经常开着一辆早年的旧货车进出小镇,每次理发只花5美元(当地理发最低价)。就是这么个“小气鬼”,却向美国5所大学捐赠了数亿美元,并设立了多项奖学金。比尔•盖茨也是如此,穿的是普通T恤衫和牛仔裤,吃的是麦当劳和汉堡包。今年,比尔•盖茨却把全部财产580亿美元捐献给名下的慈善基金。他曾经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说:“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制度体系来让自利的动力发挥作用,从而使每一个人能从中受益。这个新制度有两个使命:一是赚钱赢利,二是让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生活得到改善。”这就是美国人对金钱的诠释:金钱的价值不在乎它总数的多少,财富的拥有者并非一定牢牢地占有财富,只有能花掉并给他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那一部分,才是属于自己的,那些无法花掉的部分全是别人的。美国人恪守“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生活理念。他们不像中国人乐于为子孙后代积蓄财富,也不像西欧人推行世袭爵位和财富继承。有钱人不把遗产传给子孙,年轻人也对继承遗产不感兴趣。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奋斗打天下,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创业梦”。巴菲特曾经说:“我希望我的三个孩子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却什么都不做。”他有三个儿女,老大搞纺织,老二开农场,老三唱歌。如果儿女们资金短缺,一样要签订贷款合同。在他看来,财富传代容易养成子女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恶习,失去宝贵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在捐赠计划公布会上,有一位记者问巴菲特:“您的子女做错了什么,让您决定把自己的财产这样分配?"巴菲特爽朗地回答:“我的子女已经比这个国家99%的孩子有更多的优越感,他们已经生活得非常舒适。把从社会得到的财富回赠给社会,是我一贯的信念。将巨额财富留给子女会使他们失去向上奋斗的动力,不利于社会平等观念。”这就是美国人对财富继承的正常理念,他们不相信财富可以世代相传。如果传给子女,只会带给他们负担和危害,而不会带给他们幸福和安康。要想成为富翁,必须靠自己奋斗成功。
  美国人信仰“财富是上帝交给他们管理的,他们不是财富真正拥有者”的宗教信条。美国人大多信仰宗教,“感恩”、“爱心”、“仁慈”、“宽恕”、“分享”等思想牢牢扎根于心灵深处。他们认为金钱财富是世俗的东西,只是上帝托管个人而已,永远不能属于自己,最终要如数归还上帝。在《圣经》中,明确要求信徒每年要捐赠个人收入的10%来献祭上帝或救助穷人,并告诫信徒“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这些宗教文化对上世纪初的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影响很深。卡内基在《论财富》一文中写到:“过不了多久,那些遗留下巨额财富的人们就会受到公众的唾弃。人死富有,死而蒙羞。”洛克菲勒则说道:“唯有牺牲奉献的火焰,才能炼净心中的自私,且使人类灵魂中的伟大得以释放。”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卡内基捐出了所有个人财产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几十亿美元);洛克菲勒也捐赠了全部财产(相当于现在一百亿美元)。这两位财富大享因此被称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开启了美国慈善事业的大门,传承了美国一代又一代慈善家。美国税收政策也刺激着美国慈善事业的发达。一方面,美国的遗产税、赠予税以高额著称,当遗产在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达55%,而且还必须先缴纳遗产税,后继承遗产。有些州政府不仅对遗产征税,而且对遗产继承人再征一次税。另一方面,基金会和捐助善款可以获得税收减免。美国每个公民的终身免税额为67.5万美元,如果每人每年捐赠额在一万美元以上的可以免税,超过一万美元的部分就使用自己的终身免税额度。美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可谓“一箭双雕”,既为捐赠者树立公众形象提供了良好平台,又为政府减轻各种负担提供了扎实基础。美国的捐赠文化不仅体现在捐献金钱和物质上,还体现在捐献时间和劳动上。美国人把帮助别人、志愿服务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做义工是民众的普遍行为。他们对“义工”的解读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生活,你没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不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就是义工。”美国的义工遍布城乡街道、医院、福利院等场所,最为常见的是小学附近的路上,他们身穿醒目的交通安全标志背心,举着“STOP”(停)、“SLOW”(慢)字的交通指示牌,悉心照顾学生横穿马路。单位、企业和学校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志愿者服务时间长、表现特殊的,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会被特殊照顾或优先考虑。据统计,美国成年人中有一半志愿捐献他们的业余时间,每年捐赠200多亿小时。一般人群中,每三到四天做一个小时“义工”。爱心服务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一种道德风范。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丽
责任者
比尔·盖茨
相关人物
徐永光
相关人物
巴菲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