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宜春十大成就”候选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992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30年宜春十大成就”候选项目
分类号: D616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是宜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宜春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800元,增长28.6倍,年递增1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9元提高到2007年的4113元,增长28.6倍,年递增12.4%。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候选项目

内容

(01)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30年,是宜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全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800元,增长28.6倍,年递增1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9元提高到2007年的4113元,增长28.6倍,年递增12.4%。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状况全面改善,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精神生活日益充实,整体生活水平已超越了温饱型,跨过了总体小康,正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
  (02)二产比重突破50%,实现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三次产业格局经历了从“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过程。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22.23:50.25:27.52,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实现了传统农业地区向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标志着全市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初具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
  (0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所有制结构实现从国有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由30年前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转变成民营经济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的范围逐步拓展渗透到经济的绝大多数领域,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7.4%,实现税收31.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2.6%,成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04)宜春撤地设市、丰城樟树高安撤县设市,全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设立地级宜春市,撤销县级宜春市,设立袁州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江县、丰城县,设立樟树市、丰城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安县,设立高安市。从1985年至1999年,全市共设镇1个、乡14个,撤乡改镇63个、撤镇2个、设立街道办事处5个、撤乡2个。2000年,按照撤小并大、撤弱并强、撤穷并富的原则,启动撤乡并镇工作,全市共撤乡并镇32个、撤乡改镇20个、撤镇设街道办事处10个、撤街道办事处设街道办事处1个、设镇2个。通过一系列行政体制调整,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05)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强大增长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的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做大做强。已建成了市本级(市经济开发区)和袁州、樟树、丰城、靖安、奉新、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共10个工业园区,形成了宜春医药、奉新纺织、樟树盐化工、丰城煤电、高安建筑陶瓷、上高鞋革六大产业基地,宝成集团、旺旺食品、仁和集团、济民可信、红狮水泥、清华泰豪、江盐集团、东鹏陶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园区。截至2008年6月,全市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35.7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193家。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25亿元,上交税金20.51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8.02万人。工业园区为全市工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成为经济强大增长极。
  (06)宜春中心城成为"五星级”城市
  改革开放前,宜春中心城区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只有一条中山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宜春中心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市民素质不断提髙,城市管理机制健全。2007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0万,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07%,绿地率达39.18%。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五星级”城市。
  (07)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
  2004年,我市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这是江西省建国以来承办的最大的全国综合性赛事,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届农运会,谱写了宜春历史辉煌篇章。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气势恢宏,竞赛工作井然有序,接待工作周密细致,安全保卫万无一失,后勤保障及时到位。整个筹办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奖,并铸就了"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事在人为、负重奋进,众志成城、敢创一流”的宜春精神。
  (08)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组建,高等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成为赣西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宜春学院设有专业学院17个,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到16000多人,是江西省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本科大学之一。2005年,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开设了33个高职、40个中专专业,成为江西省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髙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学校在校生达1.2万人。随着两所高等院校的组建,我市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09)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全国创出经验
  从2004年8月开始到2007年11月结束,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在我市全面完成。全市1561.4万亩山林中,有1489万亩重新明晰了产权,占95.4%,分山到户率达80.3%,山林纠纷调处率达98.1%,极大地激发了林业发展活力。宜春市被评为全省林权主体改革先进设区市,铜鼓、靖安、奉新、万载、樟树、高安被评为先进县(市)。在林改过程中,我市创出了 “十个率先”的成功经验并在全省、全国推广。
  (10)实行计划生育,宜春30年少出生150万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把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推动了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少生优生、晚婚晚育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25.60‰。和17.53‰下降到2007年的13.71‰和7.86‰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全市少出生人口150.86万人,节约社会资金954.42亿元。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成效好
  我市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成效好。2001年开展了“空心”村整治,2003年全面启动旧村改造,2004年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2006年起,又以“和谐小康家园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了产业富民、村庄整治、文明和谐创建、新型农民培育和固本强基五大工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农村文明程度迅速提升。
  (12)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
  通过30年的努力,全市已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桥路站运一体化。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7800公里增长到2008年的14151公里;等级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600公里增长到2008年的8500公里;1978年全市农村公路仅有渣油路面约500公里,2008年农村公路拥有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里程达到7960公里。全市乡镇100%通了客运班车,行政村65%通了客运班车;1978年仅有位于国省道上的130个乡建有汽车站,到2008年100%的乡镇建有简易客运车站,60%的村建有风雨候车亭。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的出行难问题。
  (13)宜春明月山机场建设历经三年筹备,已获国务院批准立项
  宜春明月山机场作为"十一五”全国民航机场建设规划在赣西地区建设的机场,其影响覆盖的范围主要包括赣西地区的宜春、萍乡、新余三市及周边20个县市区,辐射国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近千万人。机场近期按4C级建设,远景按4D级规划,跑道长度2400米,航站楼3500平方米,总投资为4.47亿元。宜春明月山机场建设历经三年筹备,已于2008年11月12日获国务院批准立项。宜春明月山机场的建成,将结束赣西地区无机场的历史。
  (14)采茶戏《木乡长》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精品创作硕果累累。1979年宜春釆茶剧团编排的高安釆茶戏《孙成打酒》进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二等奖;1982年至1995年,宜春釆茶剧团创作排演的《啷当嗦》、《樟树坳风情》、《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木乡长》4个剧目,分别参加全省第一、二、三、四届玉茗花戏剧节,连续4届获得创作和演出一等奖,特别是釆茶戏《木乡长》获得1996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并由文化部推荐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
  (15)丰城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
  丰城市撤县设市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全市GDP从9.63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13倍;财政收入从0.549亿元增加到13.1166亿元,增长22.9倍;城市面积从6平方公里增加到27平方公里,扩大了3.5倍;城市人口从6.05万增加到30.58万,增长4.1倍。2006年财政收入首次跨上10亿元台阶,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3.1亿元,在全国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21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199,首次跻身全国200强,2008年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列全国第169位,位居中部地区第18位。
  (16)樟树药交会成为全国性品牌交易会
  樟树市大力弘扬“中国药都”品牌,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不断创新一年一度的樟树药交会办会方式,努力提升办会层次,通过积极努力,从2005年开始,樟树药交会升格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中药协会主办。展览交易面积由原来的数百平方米扩展到2万余平方米;大会成交额屡创新高,由最初的1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1.8亿元;参会人数和参展品种不断增多,2008年参会厂家、商家达7000多个,参展品种9000多个,到会代表6万余人,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先后组团参会。樟树药交会已经打造成为全国性的品牌交易会,与河南百泉、河北安国的全国药交会并称中国三大药交会,成为了我省医药产业对外投资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17)高安建成全省唯一国家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高安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要求,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基地。目前,共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50家,其中上亿元以上项目16家,5亿元以上项目8家,合同引进资金118.42亿元,拟建生产线153条,全国知名品牌陶瓷企业新中源陶瓷集团、新明珠陶瓷集团等相继落户。被省发改委、省经贸委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建筑陶瓷产业专业基地,在第四届陶瓷行业新锐榜评选活动中,高安陶瓷产区获得年度产区奖。2008年7月10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正式将高安产区冠名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18)万载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万载县确立“生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涉及10个乡镇,有机基地总面积23.6万亩,3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际有机认证机构ECOCERT或BCS有机认证,全县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多家,产品达1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全部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突破3500万美元,有机食品行业销售收入突破4.6亿元,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全国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之一,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19)靖安“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被中宣部列为公民道德建设典型经验
  靖安县从2002年底以来,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道德公评公议相结合,实行道德档次与信贷优惠程度相配套,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这一活动把准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节拍,实现道德与经济联姻,赋予了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内涵,为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在全国首创,被中宣部列为2003年公民道德建设六大先进典型之一,向全国推广;江西省委宣传部2003年10月在靖安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推广。
  (20)奉新成为全省唯一纺织产业基地
  奉新县抓住纺织产业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发展机遇,将轻纺确立为本县的支柱产业,先后引进金源、赣鑫,宏丰、恒昌、三邦和大华等大型纺织企业,集聚成一个由10余家企业组成的纺织产业群,2007年纱锭规模达到60万锭,2007年2月被省经贸委命名为省内唯一的“纺织产业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全国纺织基地”。到2010年,全县纱锭规模将达到100万锭,纺织企业销售收入可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并形成从纺线纺纱、织造、印染到制衣及服装加工等的完整产业链。
  投票方式:
  1.网络投票:网络用户可通过登录WWW.newsyc.com进行投票,一个IP地址一天仅限投一票。
  2.短信投票:直接编辑“候选项目编号”至1065861005122(移动),1001033(联通),10659675122(小灵通)参与投票(每条短信只收取正常通信费用,不加收任何信息费,每个号码限投15票)。
  3.声讯投票:中国电信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直接拨打16866180,按语音提示为候选项目投票(只收取正常通信费用,不加收任何信息费,每个号码限投50票)。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庆红
相关人物
回良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宜春学院
相关机构
新中源陶瓷集团
相关机构
新明珠陶瓷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