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寺犹闻木鱼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453
颗粒名称: 残寺犹闻木鱼声
其他题名: 万载高村龙王禅院访古记
分类号: K878.6
摘要: 阴天,且间或的小雨,对于寻访藏匿于深山的古迹来说,的确不是个好天气,可这丝毫没有减退四地网友来万载高村访古的热情。
关键词: 木鱼声 龙王禅院

内容

一座沉睡的木鱼山,一池白花的鱼腥草,一片苍翠的方竹林,三株参天的古银杏,两棵斑驳的老社树,几段风蚀的残垣断壁……龙王禅院遗址,静静地、无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一题记
  阴天,且间或的小雨,对于寻访藏匿于深山的古迹来说,的确不是个好天气,可这丝毫没有减退四地网友来万载高村访古的热情……
  一个秋日的上午,宜春、万载、宜丰、高安等四地网友云集在风景如画的万载县三兴镇,于镇政府用过午饭后,一行二十几人便兵分三车开始向目的地一一高村歧源出发。经过一阵因路面施工飞扬尘土的"洗礼”后,车子忽地向右一拐,驶上了平整的水泥路面,触到了高村的脉搏…… 就像顷刻间拉开了绿色的帷幕:巍峨的群山,苍翠的树木,婆娑的修竹,矮小却生机勃勃的灌木丛……一一展现在眼前,那逼眼的绿一洗我们因中途一车偶发意外而起的阴霾,心境变得明朗起来。
  越进山越翠,山风,携着大山特有的气息以及间或的声声鸟啭,轻舞于山路十八弯上,翩送我们于目的地……
  “看这还有字……乾隆卅五年……僧……”前辆车的网友早已围着山下一农户屋前的一对石缸瞅个不停、拍个不停。据同行的三兴镇政府干部介绍,这对石缸正是当年寺中之物,均由整块石料凿成,随着寺毁僧去便流落于平常百姓家。望着石缸上因年代久远而模糊的字迹,我仿佛看到了晨曦暮霭里,僧人们虔诚取水,静魂静心的情景,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佛,不是要普渡众生、护佑生灵吗?如今,寺中之物保存于百姓家,是不是冥冥之中应了这个定数?这对石缸,这承载生命之水的石缸,是否在暗示着我们还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呢?带着疑问,更带着渴望,我们踏上了登山寻访之路。逶迤了大段山路,下至山窝后,前面传过话来,到了。轻抚开人高的芦苇,顿时一阵惊呼响彻山林,眼前出现一大片花海,花开得那么朴素自然,那么纯洁烂漫,只一色的白花,没有夹杂旁的花色,识得花的人介绍,这是鱼腥草,一种解毒清热的中药,再观四周,竟无此花。何以大片大片的鱼腥草绽开于这当年的寺院前,这又暗示着什么?我无从得知。小心地趟着花海,我生怕踩坏脚下的佛门之灵,再看大家,和我一样的虔诚、一样的小心......
  “看,这就是寺院遗址。”随着指点,一大块平整的荒草地呈现在眼前,从其面积依稀可以想象当年寺院的雄伟,然而,如今只剩残垣断壁,没有了袅袅香火,没有了清脆的钟声,没有了早晚诵经声,唯有那斑驳的社树,肃立于风中,静静地、默默地望着我们,无言地讲述当年这里发生过而我们现在无从得知的故事。
  默想着心事,不觉随着大伙走到了据说是当年寺院的后门。虽时近仲秋,但后门的芭蕉林却没有丝毫疲惫衰老的样子,依旧是葱茏欲滴,更奇的是,芭蕉林中竟有一片葱翠的方竹林,看似圆形,实则见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因太爱之故,我忍不住拔了几根,随即便后悔,因了这灵山异水、因了这禅宗寺院,这方竹、这芭蕉,虽乾坤转换,却能依旧葱郁。我一介世俗凡人,怎能受得起此竹?果不其然,方竹虽被我带回,最终还是落到有缘人手里…… 在惊叹于山上母子银杏合抱的奇观后,我带着因山高林深而无法寻访葬有高僧舍利子塔刹的遗憾,再次轻转身,回望寺院遗址,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高大雄伟的寺院,依稀见到了如云的香客,听到了笃笃的木鱼声。是的,寺虽毁,魂犹在,遗址对面那形似木鱼的山,不是沉睡着吗?不是等待着有
  一天再次被敲响吗?知道禅院的历史和被毁之因,是下山后一刘姓老人告知的。原来禅院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兴盛之时,僧众达100多人,香火极为旺盛。加之高村历来就有三里五寺之说,可见禅宗与万载的渊源之深。而禅院被毁,是由于寺内收留了受伤的红军而被国民党一把大火夷为平地…… 回到出发地,天又开始下雨,且越下越大,此时,我忽然想到刘姓老人告知的禅寺名字一一龙王禅院,蓦地想起从三兴出发一直到寻访结束,天,都不曾下过丁点雨滴。这该不会是个雨声滴滴,犹似木鱼梆梆,偏敲人们的心灵……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秋娘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万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