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水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447
颗粒名称: 走出水涝
分类号: G212
摘要: 长蓝村民小组是蓝坊村所辖的五个村民小组之一,那一排排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的楼房,那一条条平整宽阔、纵横相通的路巷……既显示出这里是一个新建立起来的村庄,也昭示出村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 采访工作 水涝灾害

内容

村庄名片:樟树市昌傅镇蓝坊村地处袁河之滨,与新余市渝水区新溪镇交界。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50户,1600余人,耕地2581亩,绝大部分是水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务工、做生意等,人平年纯收入4000余元。
  长蓝村民小组是蓝坊村所辖的五个村民小组之一,那一排排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的楼房,那一条条平整宽阔、纵横相通的路巷……既显示出这里是一个新建立起来的村庄,也昭示出村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长蓝还是一个受水涝侵扰、民无宁日的动荡之村呢?不知从哪个朝代起,长蓝村民就居住在袁河大堤内侧,这里虽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捕鱼便利,但每到汛期,村民们就提心吊胆,怕河水涨起来淹没农作物,怕滔滔河水侵入家中浸没灶锅家具等。因此,一到天下大雨,村民们就赶紧把一楼的东西搬到用木板架起的隔楼上避水灾,其间只能吃些干粮。等到水退去后,村民们才有气无力地下楼收拾残局。对此,今年56岁的傅珍梅感受极深。傅珍梅娘家在昌傅火车站附近,23岁时嫁到长蓝村,丈夫在915地质队工作。因此,家务农活都得靠她一个人,还要带小孩。苦点累点对于勤劳肯干的傅珍梅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洪水进家时的那种惊慌和无助。因为别的农户还有男劳力在家,而她一个妇道人家,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水,逃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力气搬东西?所以,每到发大水时,她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当时又没条件装电话,要了解家里水浸的情况,就只有让自己的弟弟到长蓝去打听,待到水退出屋后,才带着孩子回到自己家里。
  这样的事每年都要发生几次,搞得村民们时常为内涝担惊受怕,人心惶惶,一到下雨时,大人小孩都睡不安稳,哪有心思和精力发展生产呢?村民的生活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地潮湿,村民们得关节炎的比例也比别的地方高。因此,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到长蓝,怕坐“水牢”,怕过动荡不安的生活,村庄里的小伙子找对象都很困难,有的一直单身到老。
  1999年,政府决定把长蓝村的村民从堤内整体搬迁到堤外的安全地带,建设灾民新村,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年年遭内涝、坐“水牢”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长蓝灾民新村过程中,政府及其民政部门不仅为村民建房搞好规划、设计户型,而且出资修了进村公路、巷道、水沟、鱼塘、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减免了建房批地、办证等费用,此外还每户补助了4000元建房经费,使村民们都建起了二到三层楼房。
  全村130户、450名村民到2006年全部搬进了灾民新村,住上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新楼房,再也不用担心袁河涨大水时屋里进水了。村民一心扑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村里的年轻人再也不愁娶不到老婆了。
  采访手记:安居才能乐业。以前长蓝村的村民连基本生活都受到大水的困扰,哪里还有心思发展生产,投资兴业?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地方,要想持续发展又从何谈起?治标不如治本,是党的好政策,使祖辈生活在袁河堤内的长蓝村民终于脱离了“水牢”,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文华
责任者
黄永东
责任者
傅珍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