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0年沧桑巨变,30年光挥历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气吞山河的壮丽乐章。宜春的发展与共和国同步,30年来宜春的改革开放同样风起云涌,同样波澜壮阔,同样刻骨铭心。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经典记忆,挥煌宜春》专栏,回望宜春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经验,以更好地推进宜春科学发展、赶超发展,敬请读者关注。
“找关系”,这几个字你一定早有耳闻。但你是否知道,24年前的冬季,在人人以贡献关系为荣、个个参与找关系的宜春,正是找关系促成了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落户。
水煮笋,宜春极为常见的农副产品之一。但你是否知道,15年前,宜春第一家获进出口权出口的第一批产品便是它。
30年,于宜春2000多年的城市年轮,不过是窄窄的一圈,但这段岁月,烙印着“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几个前所未有的字眼。从1984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2007年获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24家;从1993年有自主经营权始出口额海关统计的866万美元到2007年的21106万美元,迅猛增长的数字里,是30年来宜春跌宕起伏的改革开放篇,是精彩生动的经济发展史。
找关系与招商引资
关键词:发展渴求、探索
1984年11月,广东番禺的一家宾馆,原地区外贸局外金科科长雷求涛等一行三人风尘仆仆与在此等候的香港老板见了面,双方就合作办珍珠项链厂事宜进行了正式洽谈。双方商定,由港方提供生产资金设备,宜春方提供原料厂房。“一个月后,宜春市立昌珍珠制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并顺利投入生产。第一家港商投资企业就这样在宜春诞生了。”日前,在市外经贸局宿舍,67岁的雷求涛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情形,“从洽谈到公司正式成立才一个多月,很快,但牵线找关系的时间可不短。” 上世纪80年代初,“利用外资”对于宜春人而言还近于陌生,但“找关系”这个词却是耳熟能详。"一定意义上而言,找关系在当时的宜春就是利用外资放手发展多种经营的代名词。”雷求涛说。那时,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开宜春大门,一次次新旧观念的冲突碰撞,唤起了宜春人的热情。改变现状,追求美好新生活,成为这一时期宜春人强烈的心灵渴求。
“当年,宜春就出台了六条措施,挖掘城市经济潜力,包括欢迎省、地企业下放和外地企业迁移到宜春地区;支持利用外资开办各种公司、改革商业体制;鼓励大家广开门路集资、合资办厂。全区上下的思想被搅动起来,大家都以找到关系办公司为荣。”雷求涛这样告诉记者。然而,公司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立昌珍珠制品有限公司成功生产第一批珍珠项链后,国家一纸文件出台,生产项链的原料珍珠纳入统购统销。对于长期定位为农业地区、工业经济尚不发达的宜春而言,获得进购珍珠的配额何其艰难。尽管几经努力,但客商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
一度,宜春利用外资的步履沉重而迟缓。1984年至1986年,宜春仅获准成立外资企业2家。但摸着石头过河,善于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宜春人,对兴办外商投资企业的探索从未停止过。1990年,宜春获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8家。此后,宜春的外资企业呈平稳递增之势。
关键词:解放思想、资本
跨入21世纪,如潮翻涌的大开放形势和加快发展的迅猛势头,把于2000年撤地设市的宜春再一次推向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
宜春何去何从?宜春如何应对?宜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腹地,又是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辐射的前沿。如果能冲破多年来制约宜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宜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定能转化为发展胜势。开放,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才是宜春的必由之路。招商引资跃入人们的视野。
2001年5月,一场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我市掀起。6月,原省委书记孟建柱到我市考察后提出:“把宜春建设成赣西经济中心城市。”宜春第一次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为宜春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勇作贡献。招商引资被作为“别无选择的华山一条路”。当年8月16日,宜春市再次召开全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
2008年4月,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指出,解放思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加快发展的“第一道工序”。要以解放思想促进我市赶超式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
伴随着一条条鼓励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一项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措的亮相,我市也多次组织考察团、派遣干部前往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目的就是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拓宽渠道,招商引资。
“值得称道的是,市委、市政府没有把每次的学习考察停留在,去时激动,看时感动,回来不动'上,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上,落实到创造更优的创业环境上。”曾参加我市赴上海、江苏学习考察的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宜平说。
盯住已有意向的项目,推进一批;精心论证包装项目,推介一批;赴沿海地区深入调研产业转移动向,承接一批;立足现有企业,增资扩能,做大做强一批。几年来,宜春组团赴深圳开展了系列招商,参加了江西工业园区专项招商引资会;组织举办了宜春籍在深圳等地的同乡洽谈会、上海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樟树药交会招商活动、月亮文化节暨经贸活动周项目推介会……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网上招商,择商选资,招大引强。仅2007年,全市引进重大工业项目190项,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68个,引进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22个;引进市外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120.1亿元,累计引进市外资金130亿元,是1984年1159万元的1121倍,年平均增长35.9%。
“招商引资引来了资本的快速流入,撤地设市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0.11亿美元,相当于建市前20年总和(1.46亿美元)的6.92倍,为我市谋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彭宜平说。
“如果说,'找关系'还带有改革开放初期突围求变时的些许迷茫,那么招商引资体现的则是思路清晰、定位明确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事实上,从找关系'到招商引资,不仅仅是称谓的变迁和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数字,更是30年来,在我国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论,探索中国特色对外开放道路的大背景下,我市思维观念、发展经济方式发生嬗变的一个缩影。一句话,观念即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啊。”釆访结束前,雷求涛感慨地说。
水煮笋与外贸出口
关键词:进出口权、活力
宜春的对外贸易有着悠久历史,烟花鞭炮、脱胎漆器、夏布、药材等曾创造过辉煌。但1992年以前,像全国所有地区一样,宜春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对外贸易主要行使受省外贸专业公司安排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之职。1992年,小平南巡“东风风来“,国家通过增设对外贸易口岸和下放外贸经营权,改革多年来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的力度更大了。顷刻间,神州大地商潮滚滚,涛声阵阵。宜春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断,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成立自己的进出口公司,拉动宜春经济的发展。
1992年,原地区外贸局局长赵顺成带着几名工作人员,踏上了北京之途。“在北京,赵局长和几个人跑了数十个部门,几乎把在北京工作的宜春人都找遍了。当年下半年,省外贸局下发了成立宜春进出口公司的批文。继南昌之后,这是全省第二家拥有自主进出口权的公司。”原宜春进出口公司经理孙增保告诉记者。1993年,宜春进出口公司正式营业。然而,好事多磨。宜春是农业地区,货源自然不愁,但是客户在哪里?
一筹莫展之际,孙增保忽然想起,以前工作中曾经认识的一名日本客商,对宜春的水煮笋特别感兴趣。多方联系,查看验货,讨价还价,当年3月,1000多吨水煮笋顺利出口到了日本。水煮笋,就这样开创了宜春进出口贸易的新纪元。
“机制一新,活力倍增。当年,进出口公司就完成了各项任务。”孙增保告诉记者,“不过,当时我们所能组织的货源不如现在这么多,主要是传统的烟花及粮油食品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区域也有限。”
关键词:开放途径、拓展
在市外经贸委,记者看到一组数据: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额21106万美元,是1993年海关统计866万美元的24.4倍,年平均增长25.62%;是2000年出口总额的12.4倍,年均增长43.38%。自第一家经批准拥有外贸进出口权企业设立以来,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274家,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
“这不断攀升的数字里,蕴含的是我市不断拓展的开放途径。”市外经贸委主任张梅告诉记者。
2003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应该把发展的目标定高一点,开放的领域拓宽一点,努力赢得宜春经济跨越式发展。与这次会议相配套,顺应入世,承接沿海,远学浙江,近联“两南”,提升实力,加快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一个扩大开放的新格局凸现。
2004年2月17日中共宜春市委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开放型经济工作为“总抓手”,坚持用开放的手段促发展,坚持用开放的理念总揽各项工作。开放不能局限于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关键是要以开放的视野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坚持对内对外并举,外资、外贸、外经并举,独资、合资、嫁接、改造并举等。
2005年2月,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会出: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2007年,宜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外贸出口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竞争能力。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促开进放济型发展经。
“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脉搏,聚焦'长珠闽',承接产业转移,我市结束了出口创汇曾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并朝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目标进发。” 张梅告诉记者。
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对全球开放。我市出口结构更趋优化。到2007年底,生产型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75%,鞋类、化工、机电、纺织服装出口占总额的73.87%,其中化工产品已成为最大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提高,出口额达到7298万美元,同比增长211.23%。出口产品从过去资源性、低附加值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宜春制造”开始扬名海外。
走出省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意识增强,在参加传统的广交会、华交会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到国外参会参展,在巩固和发展港澳台、日韩和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非洲、中东、北美市场的开拓力度。
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对外援助,发展到对外援助、海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境外投资办厂等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到2007年底,先后有宜春海程公司、高安雅星纺织公司和宜丰桂族钽铌公司等三家企业在非洲办厂,.迈出了“走出去”的可喜一步。
"宜春进出口公司的成功设立、水煮笋的顺利出口,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更是改革开放30年这个伟大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出口产品以资源性为主到以生产型企业产品为主,从传统的欧美市场延伸至非洲、北美等市场,我市外贸出口走过的轨迹,见证了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孙增保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相信我市开放型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宜春将谱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