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桥为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377
颗粒名称: 友谊桥为证
其他题名: 樟树市黄土岗镇谢家村采访记
分类号: G212
摘要: 当记者10月22日下午赶到谢家村釆访时,村民们正沉浸在欢欣喜悦中。村党支部书记谢四芽告诉记者,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谢家村和高湖村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跨袁河连接谢家村和高湖村的大桥项目刚刚通过省里的立项,不久即将开工建设了,两岸村民从此将结束靠摆渡交往的历史,村民们对此无不欢欣鼓舞。
关键词: 友谊桥 采访工作

内容

村庄档案:谢家村位于樟树市黄土岗镇最南端,与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高湖村隔袁河相望。谢家村下辖2个自然村4个村小组,共有400多户,1728人,水田面积805亩。
  当记者10月22日下午赶到谢家村釆访时,村民们正沉浸在欢欣喜悦中。村党支部书记谢四芽告诉记者,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谢家村和高湖村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跨袁河连接谢家村和高湖村的大桥项目刚刚通过省里的立项,不久即将开工建设了,两岸村民从此将结束靠摆渡交往的历史,村民们对此无不欢欣鼓舞。村主任谢秋平则感慨地说:“这一和谐局面来之不易,其中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两村干部的心血,同时也得益于两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座桥是连心桥更是友谊桥!" 百年积怨,两败俱伤。谢家、髙湖两村隔袁河相望,历史上有互到对方赶圩的习俗,但封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百年前,因水事纠纷两地发生了宗族械斗,酿成了谢家村死亡8人、高湖村多人伤亡的惨痛事件。事件平息后,两村均留下祖训:生死不交。新中国成立后,两村关系仍然处于紧张状态,纠纷多发且治安环境恶劣,这种不和谐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初,谢家村人还在吃返销粮。在一个时期内,黄土岗镇党委、政府甚至把“不出事”作为考核谢家村干部政绩的最大依据。
  冰释前嫌,皆大欢喜。近年来,黄土岗镇党委、政府一方面从狠抓稳定工作着手,逐步引导和淡化村民宗族观念,努力解开两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疙瘩,避免重蹈覆辙。黄土岗镇党委、政府与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党委、政府加强了沟通与联系,两镇定期派出干部走访群众,耐心细致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分析利害关系。两村之间也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加强了沟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促进两村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改革开放后,谢家村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经商,不但逐渐富裕了起来,而且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素质。在各方的努力下,两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终于通了,心结也解开了。谢四芽说:“我当了十几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过去的工作主要是调解两村的纠纷,根本没时间去考虑发展的事。近5年来,两村再也没有发生过纠纷,两地互到对方赶圩的却越来越多了,通过交往,现在感到发展的竞争压力大了!” 谢四芽还告诉记者,目前,谢家村的人平年收入达到了5000元。村里原来就是个传统蔬菜生产基地,袁河大桥修通后,更利于蔬菜生产,所以,村里打算逐步扩大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村里还打算利用靠近袁河、沙质土壤适合种植枳壳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枳壳生产。
  釆访感言:记者为谢家村人感到欣喜。过去,受宗族观念影响,为宗族利益忙于争斗,其结果只能是两败倶伤;如今,改革开放使村民们忙着打工、经商、发展产业,寻找增收致富路,有的只是两村之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竞争。谢家村的变迁告诉我们:安则兴,乱则衰,平安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聂云峰
责任者
邹思球
责任者
刘继刚
责任者
谢四芽
相关人物
谢秋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