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樟树市洋湖乡横梁钟家村残疾青年刘爱兵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他新建的房子就要封顶了。
刘爱兵今年33岁。他7岁时没了爹,8岁时没了娘。十四年前,一次意外又致他瘫痪在床。十四年来,是兄嫂的不离不弃,是当地政府和许许多多人的关心与帮助,使他学会了珍爱生命,学会了坚强与自立,并最终“站”了起来。
.逆境当中有亲情在童年的记忆中,刘爱兵记得父母拉扯着他们姐弟四人艰难度日,生活虽然艰辛,但一家人也其乐融融。然而,1982年,刘爱兵七岁时,一切都改变了:父亲患肺癌撒手人寰。次年,无奈的母亲丢下姐姐、哥哥和刘爱兵,带着年仅5岁的弟弟改嫁他乡。
正读初中的姐姐和哥哥辍学回家,接过父母抛下的田地,共同抚养少不更事的弟弟。后来,姐姐出嫁了,哥哥也成家了,刘爱兵就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
1994年夏天,正读高中的刘爱兵在家挑稻子时,不慎滑倒损伤了脊椎,因医治无效导致瘫痪在床。
兄嫂如父母。刘爱兵瘫痪后,哥哥、嫂子承担起照顾他的重任。刘爱兵回忆说,“那时候,哥哥、嫂嫂结婚也没几年,日子刚刚有点起色,他们拼命地赚钱供我读书,指望我能考上大学,为家里争口气。没想到, 我却瘫痪了,反而成了家里的包袱。” 看到含辛茹苦的兄嫂,想到自己年纪轻轻就瘫痪在床,刘爱兵想到了死。
“一天早上,我趁大哥和大嫂去田里做事时,把一个星期的用药一次全吞下去了。”刘爱兵说。没想到,中途回家拿东西的大嫂,特意拐进房间来看他,只见他躺在床上口吐白沫,枕旁歪倒着一只药瓶, 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哭喊着跑去田里叫大哥。
“大哥背着我发疯似地往乡卫生院赶,大嫂抱着床被子跟在后面不停地哭喊……”经过抢救,刘爱兵脱离了危险。医生说,要是晚来平个小时就没救了。
打那以后,大哥、大嫂再也不敢把药放在他床头了,开始每天定时给他喂药。
刘爱兵这一躺,就是8年。
关爱如泉润心田刘爱兵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在他瘫痪之后',乡亲们来了,村里、乡里、市里的干部来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给予他关心和帮助。
在他卧床期间,村里人有的杀了猪,不忘给他送来几斤排骨和瘦肉,说是能壮筋骨;有的人家里母鸡生了蛋,也赶忙送来几个;大家有空就轮流来坐坐,陪他聊聊天为他解解闷…… 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任副乡长的丁云富对他的关心。丁云富懂得一些民间偏方,当他得知刘爱兵的情况后,到山上挖来草药,熬成膏药给他敷上。在当地任副乡长的三年里,丁云富每周都是雷打不动地来看他,每次都要带来自配的药膏和一些滋补品。
市、乡两级政府也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从1995年起,该市民政部门每月给他发放救济金;2003年以来,洋湖乡政府每年全额资助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2004年开始,他又享受到了该市城乡医疗救助待遇。他还被列为重点走访、帮扶对象。
自强不息“站”起来也许是人间真情的力量,也许是8年来药物的疗效,2002年7月8日,刘爱兵竟然可以借助拐杖站起来了!半年后,他便可以依靠拐杖行走自如了。
“既然站起来了,我就要学会自立,做点事减轻兄嫂和社会的负担!” 刘爱兵看到人家卖农药能赚钱,也想贩些农药来卖。2003年3月,刘爱兵从市里的农资批发部批来一些农药。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他就把农药装在编织袋里,拄着拐杖背着袋子到周边的村子里叫卖。由于他的农药价廉物美,又是送货上门,每到一地,农药很快就销售一空。到2006年,刘爱兵已攒下了2万多块钱,这年3月,以他名字命名的“爱 兵农药种子店”在乡里的集镇上正式 开张。
“由于正值春耕备耕的时候,店里生 意特别好,大哥、大嫂也过来帮忙。忙的时 候,一天营业额有2000多元,店里生意 好,这都是乡亲们照顾的结果。”刘爱兵 说,在开店的这两年当中,市里农资批发 部给他很大的帮助。不仅长期向他赊销农 资,而且送货上门,卖不完的农资还可以 全部退回去。
如今,站立起来的刘爱兵,有了更高的追求。今年年初,樟树市在全市选聘乡、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刘爱兵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当选为洋湖乡残联专职委员,负责全 乡的残疾人事务。
上岗不到一个月,他就对全乡近1000名残疾人进行了调查摸底,他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今后,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爱心 去做好本职工作,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 的残疾人。”
人间真爱,给了他一个自强的理由,更 给了他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