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门口的放心医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3261
颗粒名称: 农民家门口的放心医院
分类号: R197.61
摘要: 村庄档案:当地的宣传委员和我们开玩笑说,中洲乡是樟树的“西藏”,而我们的目的地西塘村又恰处在中洲乡的边角,司机只要稍不留神,车子就可能冲到邻市新余渝水区罗坊镇竹山村去。玩笑归玩笑,西塘村在中洲乡的版图中确有西藏的“辽阔”,它下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1780人,有耕地2300亩,旱地1200亩。
关键词: 农民满意 村卫生所 赤脚医生

内容

村庄档案:当地的宣传委员和我们开玩笑说,中洲乡是樟树的“西藏”,而我们的目的地西塘村又恰处在中洲乡的边角,司机只要稍不留神,车子就可能冲到邻市新余渝水区罗坊镇竹山村去。玩笑归玩笑,西塘村在中洲乡的版图中确有西藏的“辽阔”,它下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1780人,有耕地2300亩,旱地1200亩。
  西塘村在中洲是个大村,全村人的小病、常见病全靠西塘村卫生所治疗,而这里的农民也非常乐意到这家被宜春市卫生局评为“宜春市农民满意村卫生所”的村卫生所看病。
  10月23日,走进西塘村卫生所,我们眼前一亮:房间宽敞整洁,药房、观察室、治疗室分开而设,橱柜里上百种药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现年59岁的张带根医生正忙着给_个感冒的小孩打针。
  得知我们是记者,小孩的父亲张某对我们说:“自从村里有了这个标准化卫生所,全村人看病方便多了,一般的小病、常见病在这里就能看好,而且费用不高,服务也很好,这样的卫生所全村人都欢迎!” 送走病人,张医生和我们交谈起来。这所100多平方米的诊所是严格按照省里有关村卫生所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的,投资10多万元。现在的条件在周边村庄来说都算好的,可要在过去,这样的条件想都不敢想啊。
  谈起当年村卫生所的条件,张医生说话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1972年,刚从卫生学校毕业的他到村卫生所当了一名医生。当时受条件限制,村卫生所的办公场所只是西塘村委从村委会大院里腾出的一间房,一支针管加上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就是所里全部的医疗设备,所配备的药品也只有几种常见药。一旦碰上急诊,村卫生所根本无法应付,常常耽误病人最佳看病时间。当时医生的待遇和村里农民一样计工分,收取的费用是5分钱挂号、1毛钱打针,药费全免。
  1980年,西塘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卫生所解散了。此后,张带根只能“依家建所”,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村卫生所在这时实质上已异化为个体医疗点。
  诊所成了个人的,干劲有了,但那时诊所里的常见药品也不过20来种,医疗设备还比较落后。群众看病,全靠张带根每天早出晚归,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虽然看病的范围只是在周边几个村庄,但每天也把他累得够呛。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不少群众得不到及时救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张带根家装起了全村最早的电话,诊所里的药品也有了40多个种类。然而,张带根的诊所在这时候却比从前更冷清了,因为乡镇有了更好的卫生院,而他的卫生所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器械和药品,都无法满足村民的需要。
  2006年,为实现“一般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较大疾病不出城”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目标,樟树市启动了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
  264个村有175个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卫生所,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张带根的诊所在2007年开始筹建,市里帮他建了新的诊所楼,还帮他统 ー配备了观察床、诊断桌椅及必备的医疗器材,并让他参加了集中的业务培训。“等条件再好一点,我的诊所还将配备高压灭菌器、B超仪、紫外线灯等必要的医疗设备以及与网络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微机、打印机等设备,至少配有120种用于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治疗的药品……”行医 近40年、两鬓斑白的张带根 医生又有了新的期盼。
  釆访感言:从一支针管、一个背包到如今诊疗室、药房、观察室分开的标准化卫生所;从行医靠“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到各种常见医疗器械和常见药品齐备;从赤脚医生到坐诊大夫,张带根诊所和身份的变化,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反映了党的惠民政策 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带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宜春市卫生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