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圩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2883
颗粒名称: 黎圩记忆
分类号: I055
摘要: 黎圩村是家乡樟树市义成镇一个最大的村庄,有3000多人口,曾经因宗族观念浓厚而出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黎圩人的宗族意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我对黎圩的记忆也由原来的灰暗逐渐变得亮堂起来。
关键词: 黎圩村 童年记忆

内容

黎圩村是家乡樟树市义成镇一个最大的村庄,有3000多人口,曾经因宗族观念浓厚而出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黎圩人的宗族意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我对黎圩的记忆也由原来的灰暗逐渐变得亮堂起来。
  在童年的记忆里,家乡流传这样一句话,“郭家的打,乌塘的’抠'(点穴),黎圩马家吃不消”,说的是家乡郭家村的人很会武术,乌塘村的人很会点穴,黎圩村(即马家)虽然人多势众,横行乡野,但在单打独斗时,也害怕郭家村的“打”和乌塘村的“抠”。那时候,黎圩人凭着自己是大村庄,解决矛盾纠纷往往用“拳头”说话,而且动不动就全村人一起行动。
  因为我所在的村庄与黎圩村正好处在义成镇的一南一北,我与黎圩人的接触是从读初中时开始的,当时正好是黎圩中学并到了义成中学,对来自黎圩的同学,我很是敬畏。依稀记得,1992年的时候,因黎圩的学生打了郭家的学生,引起郭家人不满,郭家的家长就去教训黎圩学生。吃了亏的黎圩人于是不肯,在被打学生家长的带领下,100多黎圩人手持扁担、锄头等来到义成镇政府要人(当时打人的家长正在镇政府接受处理)。扁担、锄头有节奏地敲击着水泥地面,显示出黎圩人的“团结” 与“力量”,那声音听着让人心惊,仿佛是农民暴动。
  好在镇里及时处理了打人者,纠纷才得以平息。事后,有人亲眼看到那名打人的郭家村人在镇里干部的护送下,战战兢兢地从愤怒的黎圩人中间穿过。从那以后, 黎圩人的厉害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1999年,我从原宜春师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在义成中学当了一名教师。初为人师,总是意气风发。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有一个学生总是不停地讲话,当时我很生气,于是就罚他到角落里站了一节课。下课后,我问了班主任,才知那个学生是黎圩村的,很调皮。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心里七上八下,因为在这之前,学校的前辈们说黎圩的学生骂不得,罚不得,处理不好家长就会找上门。后来,那个学生的家长真的来了。不过,他并没有对我发火,反而一个劲地替孩子说“对不起”,还说孩子现在乖多了,都是老师管得好。感觉中的黎圩人并不像以前那么霸道了,反而很讲道理。
  今年暑假,我去黎圩的一个学生家中家访。来到他家,只见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矗立在我的面前。孩子的家长知书达理,还盛情款待了我。他高兴地说:“很多村里人都走出去发家致富,我也在村旁边办了一个生态农庄,收入还可以。”谈起对孩子的教育,他认为要靠言传身教,父母要做表率。现在是和谐社会、法治社会了,讲的是一个“和”字和“理”字,遇事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全村出动用拳头说话了。他还说,村里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在镇里的帮助下,村里开展了“新农村一黎圩”活动,村风比以前好多了,像聚众打架、欺负邻村的事已经没有了。
  临行前,孩子的爷爷拉着我的手,感慨万分。“以前,村子大,人多地少,大家都很穷困,总想占邻村人的便宜,往往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事情的发生,目睹这些,真是心酸。”他说,“现在可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也在不断增强,村里人的行事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大家比的是富裕,是和谐……”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的心情有说不出的舒畅。黎圩人宗族观念的变迁,不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变化吗?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国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