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档案船坊村,地处袁州区彬江镇东北部郊区,紧靠袁河,与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芦塘村接壤。全村有348户,1248人,耕地334亩。全村户户以苗木为主导产业。
秀美的袁河一路蜿蜒向东,在即将进入分宜境内时,还绕了个270度的大弯,回望一眼袁山,才依依惜别:母亲河的深情回眸,造就了一个三面环水的沙洲村一一袁州区彬江镇船坊村。三面环水给了船坊村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制约了船坊村的土地,人均田地不足1亩,还是潮沙地,很不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母亲河这是在为难船坊子民?潮沙地虽不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却很适合苗木的生长。上世纪50年代,全国有名的彬江柑橘无病苗圃就坐落在船坊村。
土地少,又不是水稻生长的沃土,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的船坊人并没有真正品尝到母亲河甘甜的乳汁。他们只能在农忙之余到苗圃去帮着栽栽树、施施肥什么的,以此赚点外快。
其实,就我们今天看来,当时船坊人在苗圃赚到的最重要的并不是劳务费外快,而是栽种苗木的技术。
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承包土地的船坊人便有少数栽种苗木,今年49岁的郭火生就是其中的一个。“那时候不知道种植什么经济作物好,自己也只有苗木栽种的技术,没有选择,就栽了1分地的苗木。”苗木长成后,郭火生每天挑着苗木到附近乡镇村组上门叫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苗木市场很小,我上门都卖不出几株,5000株苗木相当一部分是被扔掉的。”第一年自主栽种苗木的村民和郭火生一样,没能尝到甜头,便放弃了苗木栽种。
“过了两年,他又开始栽种苗木了。”船坊村党支部书记钟永义调侃郭火生道,“1985年后,计划经济的影子逐渐消退,市场经济的力量日益显现,苗木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村里的人又逐渐走到栽种苗木这条路上来。”船坊人利用彬江柑橘无病苗圃树立的品牌,苗木生意越做越大,且栽种的人越来越多,销售渠道也变成了苗木贩子上门收购。
正当船坊人对发展苗木充满憧憬的时候,袁河又跟船坊人开了个“玩笑”。当时船坊村通往外界的最近出口就是靠摆渡跨越袁河。到彬江集镇,船坊人得把苗木肩挑车推到河边,装船,卸船,再装车,费时又费力,还损耗苗木。建桥,成了船坊人的强烈愿望。
2003年,在船坊人热切的盼望下,投资500多万元的船坊大桥终于动工兴建,2005年建成。大桥的修建,给了船坊人极大的信心。2003年,郭火生栽种了4万株苗木,以后逐年增加,今年更是增加到7万株。“这其中也有我们村花卉苗木产业协会的功劳!”郭火生说道。
2006年,为让村民实现效益最大化,船坊村委会组织成立了船坊村花卉苗木产业协会,专为村民买嫁穗、跑销路。
“如今船坊苗农坐在家里苗木就能卖个好价钱了!栽种苗木的也多了,规模也越来越大,栽种10万株的比比皆是! ”钟永义自豪地说。
釆访日记袁河抚育了船坊人,船坊人也在用自己的逐步富裕回报着袁河。改革开放造就了船坊人,船坊人也正用自己的不断努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是记者在船坊村采访的最深感受。袁河,给了船坊人发展苗木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改革开放给了船坊人发家致富雨露春风般社会环境。
自然条件是不可改变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现有自然条件下,船坊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自己的勤劳,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苗木产业,阔步迈上了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