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厨房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2591
颗粒名称: 我家的“厨房革命”
分类号: D616
摘要: 又到了做午饭的时候了,‘啪一一”母亲轻轻拧开沼气灶开关,淡蓝色的火焰便欢快地在锅底下跳跃。在端锅炒菜的刹那间,淡蓝色的火苗蹿起足有一尺多高。墙脚放着久已不用的煤球炉,母亲指着煤球炉说:“这些炉具,如今'革命成功',光荣’退休'了!”中秋回家和父母一起,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聊起我家的“厨房革命史”。
关键词: 厨房 改革开放

内容

又到了做午饭的时候了,‘啪一一”母亲轻轻拧开沼气灶开关,淡蓝色的火焰便欢快地在锅底下跳跃。在端锅炒菜的刹那间,淡蓝色的火苗蹿起足有一尺多高。墙脚放着久已不用的煤球炉,母亲指着煤球炉说:“这些炉具,如今'革命成功',光荣’退休'了!”中秋回家和父母一起,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聊起我家的“厨房革命史”。
  1978年,我出生在樟树市昌傅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童年时代,家里一日三餐全靠烧柴灶。那时母亲在灶台边炒菜,我在灶口烧火,一边拉风箱一边添柴。炎炎夏日似火烧,对我来说,夏天的厨房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地方。厨房又矮又小,通风条件差,里面又闷又热,满屋子的烟熏得人眼泪直流,咳嗽不止。“黑厨房,土灶台,破风箱,大水缸,一日三餐不离柴”,这是儿时的我对家里厨房最初的印象。
  1983年,我正好5岁。我们那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勤劳的父母亲除了种田之外,也搞起了生猪养殖。我家的收入开始大幅增加,生活水平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柴火灶改煤球炉成了我家厨房革命的“第一要务”。
  开始的几年,母亲对煤球炉的好处赞不绝口,做饭时还常常哼着小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球炉的缺点也显露出来了:家里老是有股呛人的煤气味,靠近煤炉的墙壁熏得焦黄焦黄的,家里的金属器皿锈迹斑斑,连蚊帐也变黄了。感受了煤气的“威力”,母亲开始唠叨起煤球炉的不是了。
  2002年,我家拆掉了平房,一口气建起了三层楼房,并专门盖了一间厨房,仿了瓷,装上了铝合金窗户。看着宽敞、明亮的新厨房,母亲怎么也不肯把煤球炉搬进来做饭,说会熏坏了新厨房。
  好在时代变化得快,2006年,国家开始了新农村建设。
  2007年,我们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三清三改"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村民们纷纷新建沼气池,一场不见炊烟的厨房革命又开始了。今年春节前,我家把呛人的煤球炉换成了清洁、环保、节能的沼气灶,还装上了抽油烟机。母亲又像当年夸煤球炉一样,夸起了沼气灶。
  自来水也进了厨房,母亲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厨房里洗衣做饭,院里的手摇井也光荣“退休”了。如今,我家的厨房里除了沼气灶、抽油烟机,又添了新丁,微波炉、电高压锅、电磁炉等现代炊具一应俱全,煮饭烧菜实现了燃气化加电气化。今年中秋回家时,发现冰箱、消毒柜、榨汁机、豆浆机又成为了我家厨房的“新宠”。
  从烟熏火燎的柴火灶,到呛人损物的煤球炉,到节能环保的沼气灶,再到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榨汁机、豆浆机等现代厨房器具,农家小小厨房里的变迁,折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变。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常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樟树市昌傅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