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滋润“民心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2505
颗粒名称: “小农水”滋润“民心田”
其他题名: 梨塘村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分类号: F303.1
摘要: 梨塘村很小,但名气很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林改”的江西武宁长水村一样,声名远播。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制度改革

内容

改革催生巨变。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高安市杨圩镇梨塘村,只见金灿灿的水稻随风摇曳,纵横交错的水渠里流水潺潺,白墙青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好一派风光无限的新农村美景。
  梨塘村很小,但名气很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林改”的江西武宁长水村一样,声名远播。
  2006年10月,高安市率先在杨圩镇梨塘村实施以“三有四权”(有产权证、社团登记证、管护合同;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林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新形势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梨塘村将村里26条支渠、51条斗渠,总长30公里的渠道产权,分到了各家各户,颁发产权证236份,签订管护合同302份,确保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村民刘国庆谈起“小农水”改革时,难掩内心的喜悦:“水利不修,有田也丢;水利管好保。去年我家水稻每亩产量达到500多公斤,比往年多了100公斤,收入多了,水费却少了。以前'双抢',村里人常为争水闹纠纷,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 “产权明、渠道通、灌溉快、效益高、村民和睦、村庄和谐”的“梨塘经验”,得到了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肯定。去年12月24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杨圩镇举行,推广“梨塘模式”。
  从“大锅”到“小灶”
  梨塘村有14个村民小组,377户1490人,耕地面积2387亩,其中水田2087亩,旱地300亩。
  由于体制不顺,以往农民用水不管水,水管部门管“大”不管“小”,斗渠以下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常年失修,老化、垮塌、堵塞严重。
  由于产权不明,村民都“吃”“大锅水”,集体的渠道人人都有份,却又人人都不管护,在“双抢”或干旱季节,常常“为水争,为水斗,为水打架真热闹”,村民“望水兴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农水”改革势在必行。梨塘村的老百姓热切盼望联产承包责任制由“田里”向“渠道”延伸。
  2006年10月,梨塘村作为江西省的第一个试点村,率先启动了以“三有四权”为核心,以组建农村用水协会为关键,以核发证书签订合同为重点的“小农水”改革,“水改”春风吹遍梨塘村。
  为搞好这项改革,实现改革目标,让群众成为“政策的明白者、工程的建设者、改革的受益者”,该村在省、宜春市和高安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在杨圩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启动了“小农水” 改革。
  “成立领导机构,抽调机关干部,层层会议宣传,进村入户动员……”改革,步步推进。
  26条支渠、51条斗渠、55个涵管、12个闸门......每一处水利工程都进行了实地勘察,每一处工程全貌及界线都进行了认真测量。
  权属登记,核发证书,落实责任人,签订用水合同……做到“事事有主,责任到人”。
  据统计,全村共颁发产权证236份,产权有效期20年,签订管护合同302份。并成立了梨塘村农民用水协会,在协会辖区内按照模式合理、程序规范的要求,以受益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了10个用水分会,负责工程管理、水费收缴等日常经营管理, 确保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充分尊重百姓的意愿,保障广大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是'小农水’改革得到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村党支部书记胡森林说。
  从“冤家”到“亲家” 梨塘村的上屋村民小组和段上村民小组,两组田地相依,渠道相通,同“吃”梨塘水库的水。遗憾的是,两个村庄虽是邻居,以前却是“冤家”。
  上屋村民小组处在梨塘水库东干渠的渠尾,段上村民小组地处上游,在渠头,整个渠道有1700米长。过去,由于渠道淤塞严重,渠内水量小,流速慢,加上段上组村民在渠内拦陂坝,上屋组村民常常等不到水灌田,“双抢”栽插至少比段上组要多花一个星期才能完成。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双抢”,上屋组村民常常在晚上把段上组村民拦的陂坝挖开,从段上组“偷水”。这样一来,上屋和段上两个组村民为水的事纠纷不断,群众苦恼、干部着急、农事耽误。
  “小农水”改革后,东干渠的产权得到了明晰,两组村民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上屋组和段上组通过“一事一议”筹资2500元,对东干渠1700米的渠道进行公开招标整治。渠道通了、放水快了,农民乐了。上屋组村民告诉笔者,以往要3天才能放到的水,如今只需3个小时就行了,上屋组和段上组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完成“双抢”任务。放水条件改善了,村民们再也不用白天田里忙、晚上渠边守了,两个组的村民再也没有因为水的事闹矛盾。
  "冤家”变“亲家”,村组传佳话。
  去年,梨塘村共筹资3万余元,釆取公开招标、群众验收的方法,对26条支渠、51条斗渠全部进行了清淤整治,全村3500立方米的土方任务,仅用10天就完成了,而且清淤质量为历年来最好。
  从“两难”到“双赢” 梨塘村有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14座,往年春插,特别是“双抢”季节,山塘水库的承包户和村民都会因用水发生纠纷:一边是村民怨承包户只顾养鱼,不愿放水;一边是承包户怨干部既想要租赁费,又怕群众骂,双方都为难。
  2005年,东边组村民胡桂华承包了村里的一口50多亩的水塘养鱼。当年“双抢”时,天气干旱,水塘里的水本来就不多,而晚稻栽插又急需用水。放水鱼苗会死,不放水村民无法插秧,怎么办?无奈之下,胡桂华舍小家顾大家,多次放水缓解旱情,直到鱼塘里的水全部放干,鱼塘里的鱼全部晒成了“干鱼”。可是,由于放出去的水无人管护,渠道跑冒渗漏,水渠前头的村民“吃”饱了水,渠尾的村民却“饿”得发慌,一水塘的水,灌溉不到50亩,一大半村民因没有放到水而怨声载道,胡桂华赔了鱼儿还挨骂。
  2006年,“小农水”改革到位,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护责任,村民主动修好了水渠,清理了淤泥,胡桂华也挖深了水塘、加固了堤坝。在东边组村口,笔者看到,近百只白鸭正在绿树掩映下的水面嬉戏,鱼儿在清澈的水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胡桂华拿出与村里签订的承包协议说:“表面上看,协议规定大塘灌区农田要水,承包户须随叫随到,干旱季节必须做到'保稻不保鱼,取干为止',但我一点压力都没有。
  因为现在水渠都修通了,渗漏减少了,用水节约了,有时即使要放水也不会对我养鱼有大的影响,我现在一年能挣两万多元。” 从“两难”到“双赢”,抒写了农民管水、惜水、爱水的新篇章。
  "小农水”改革,让昔日的“望天丘”变成了高产田,“伤心水”变成了“润心泉”。机制活了,渠道通了,民心顺了,风气纯了,群众上缴水费自觉多了。肖家组有一农户,以前见村干部来收水费,不是躲,就是抗,让村干部伤透脑筋,谁都怕上他家的门。他为什么不愿交水费?原来每次放水他就受气,为此心里冒火气,对干部有怨气。今年“双抢忙完,这位农户第一个把水费交到了组用水协会,说他今年水放得省心、省事、省钱,作为会员交点水费是应该的。
  据了解,今年,还没等梨塘村干部上门催缴水费,村民便自发把水费交到了用水协会,仅用3天时间就收齐了3.86万元水费。
  "'小农水'改革是继'包产到户'、'林改'之后的又一项惠农举措。'梨塘经验'破解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没人管、没钱做的难题,农民手握一本产权证,吃上了用水‘定心丸'。说到底,这场改革是因为以人为本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 ”杨圩镇党委书记熊爱国说。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符成生
责任者
彭松林
责任者
胡森林
相关人物
胡桂华
相关人物
熊爱国
相关人物
刘国庆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江西省水利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