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倾倒在樟树市吴城乡双港村公路路基上,全长9公里、投资240多万元的双港水泥公路顺利建成。至此,该乡16个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成为樟树市第三个实现 "村村通“的乡镇。
自2006年初以来,该乡共筹措资金900多万元,用于实施“村村通”工程,对14条村公路进行了硬化,总里程达110公里。因此,该乡连续两年被评为“樟树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乡镇”。
“能争得一笔钱,再苦再累也值” 事件:2008年1月17日,天寒地冻,为了赶在春节之前将一笔20万元的修路扶助资金落实到位,正患重感冒的乡党委书记何林仔拖着病体,冒着结冰路滑的危险驱车外出,找领导、作汇报……一忙就是一整天,直到办好了资金拨付手续。何林仔说:“能争得一笔钱,再苦再累也值。” 背景:吴城乡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面积大,底子薄,修路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干部们经常是“跑烂了鞋底,磨破了嘴皮”,先后通过旅游项目、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争取资金150余万元。
勒紧裤带过日子,尽可能地挤出资金投入修路。该乡干部宿舍是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砖瓦房,房间阴暗潮湿,要是碰上下雨还会漏雨。
2006年7月,乡里打算出资50多万元建一栋宿舍楼,用于改善干部的住宿条件,但当时正在改造的一条公路需配套资金150万元,于是,在乡干部们的理解与支持下,修建干部宿舍的计划被搁置。此外,通过推出来客在食堂吃便餐、停止釆购新的非办公设备、清退自聘人员等一系列措施,两年来,该乡硬是从“牙缝”里挤出资金300多万元投入公路建设。
点评:吴城乡党委、政府心系群众谋利益,为民办事不言苦,通过外争项目、内行节流筹措资金,有效地增加了公路建设投入。
“为造福子孙后代,出点力是应该的”事件:白路村是吴城乡最偏远、道路最差的村,全村人口327人。2007年5月,该村6公里的公路成功申报了水泥硬化改造项目。听到这个消息后,种粮大户伍芳莲一次性将2.59万元捐款交到村干部手中。她说:“为造福子孙后代,出点力是应该的。”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踊跃捐资投劳,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义务出工1500个,捐资 33万元。
背景:在修路的过程中,吴城乡注重发挥社会各界在拓宽筹资渠道、弥补资金缺口中的作用。他们采取发倡议书、走访慰问、定向募捐等形式,加强与在本乡的外地客商、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本土创业能人的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调动他们支持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3000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捐款,捐资额高达150多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饱受行路难之苦的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加入到捐资投劳的行列中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据统计,全乡有90%的农民自愿捐资投劳,共募集公路建设资金近300万元,投劳折合资金90多万元。点评:吴城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民间力量充分参与到公路建设中来,形成了 “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喜人局面。
“修路是为大家好,个人受点损失值”
事件:双港村地处吴城乡与临江镇交界处,离乡政府所在地10.2公里。2008年3月,双港村在平整路基的过程中对一个弯道进行拉直,不但缩短1.2公里的路程,还节省了20多万元的资金。由于占用了村民王三根的3亩旱地,村里打算拿出4500元钱进行补偿,却被王三根婉言拒绝:“修路是为大家好,个人受点损失值。” 背景:吴城乡地处丘陵地带,公路弯道多。在公路建设中,该乡对一些弯道进行了拉直改道处理。“改道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农民的一些土地,为了不引起纠纷,我们制定了占地补偿方案,想尽可能地弥补农民的损失。”乡党委书记何林仔说。
但让他和干部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修路的过程中,全乡农民识大体、顾大局,没有一个提出补偿要求,更没有一个阻挠公路改道。“全乡因改道缩短的公路里程是4公里,按每公里造价25万元计算,扣除每公里改道成本4万元,加上节省的100亩占地补偿款15万元,总共节省了资金
99万元。
点评:为了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修路的过程中,吴城乡农民体现出了可贵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