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2007年,实现了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亿、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二产比重突破50%“三个五”的突破。然而,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的50.6%,萍乡市的54.8%,新余市的38.1%,财政收入增幅更是多年落后于新余市,宜春在赣西的老大地位已经动摇。宜春为什么会落后?全市上下从干部到群众反思后得出一致结论:宜春的工业不行!由于各种因素,宜春曾错过了多次发展工业的良机。如今,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等产业纷纷向内地转移,江西由于处于长、珠、闽三角叠加辐射的最近区位而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面对这难得的发展良机,宜春再也不能错过了。宜春要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赶超式发展,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一、分析形势,清醒认识这次产业转移对宜春意味着什么此次产业转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
二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三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珠、闽三角等地;四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对照以上特点,根据客观实际,我市在承接此次产业转移中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用电等成本的综合优势;
二是区位优势,我市目前交通较为便利,处在产业转移较为前沿的地区;三是产业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市本级医药、奉新纺织、樟树盐化工、丰城煤电、高安建筑陶瓷、上高鞋业等六大产业基地;四是人才优势,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为我市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可以说,我市在承接此次产业转移中已经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综上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我们在此次承接产业转移中占得先机, 将决定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领先,赶超式发展就能更好更快实现。
二、找准定位,比照分析适合宜春承接的产业是什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目前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大都是一些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应当充分利用综合成本较低这一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筑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
二是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产业配套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的需要,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市产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市本级医药、奉新纺织、樟树盐化工、丰城煤电、高安建筑陶瓷、上高鞋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我市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市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三是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顺应"大项目——产业链一产业群一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注重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四是要从随意性的招商布点向科学合理布局转变。要釆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市各地工业园的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转移项目。在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要讲求质量,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向我市转移。
三、查找不足,客观分析宜春最需要完善的是什么当前,我市必须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1.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要根据各地园区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条件允许可以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
2.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各园区管理机构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对转移项目实行一个机构管理、
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要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3.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比如,在减轻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对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可采取“政府买单、社会承办、订单培训”的办法,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4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要转变干部作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环境。
一方面要开辟快速通道让企业进得来,另
一方面要主动服务让企业留下来。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安商的力度。要努力发展生产性服业,做到与产业转移互动发展,为引进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引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建设。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