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一片新天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0824
颗粒名称: “转”出一片新天地
其他题名: 一外乡人“扎堆”吴城开发山水资源探析
分类号: F323.213
摘要: 7月20日,千里迢迢从安徽赶来的客商江向东与樟树市吴城乡签订了300亩荒山承包合同,计划投资60万元种植美国黑樱桃。这是今年吴城乡与外来客商签订的第12个荒山承包合同。
关键词: 樟树市 水资源

内容

7月20日,千里迢迢从安徽赶来的客商江向东与樟树市吴城乡签订了300亩荒山承包合同,计划投资60万元种植美国黑樱桃。这是今年吴城乡与外来客商签订的第12个荒山承包合同。
  近6年来,该乡吸引了115位外乡客商前来搞山水资源开发。他们承包开发荒山荒地面积3万余亩,累计投入开发资金4400万元,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23个,其中开发中药材种植面积
  2万亩,创办养殖场85个,种植果树3000余亩,年产值超亿元。
  地处樟树市西北的吴城乡位置偏远,农业基础条件差,全乡荒山、荒地、荒坡、荒水“四荒”面积一度多达4.4万亩,大部分耕地坡度在15度以上,农民以往主要种植些花生、大豆,2002年人均纯收入仅2200元。
  “瘦土地”何以成为客商“扎堆”投资创业的热土?转变观念天地宽同样的山水,不同的光景,吴城乡的嬗变得益于创业者观念和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
  吴城乡党委书记何林仔说,吴城乡农业条件较差,但境内旱地、荒山荒坡主要以红壤为主,非常适合中药材和果树种植,如果能把这些程永康聂云峰饶冬云山水资源开发出来,不仅可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绿化荒山、避免水土流失。2001年,他们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提出了“向'四荒’资源要效益、变’四荒’为’靠山’”的发展理念,对荒山荒地等山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
  “吸引谁来开发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刚开始,乡里以优惠的政策鼓励本乡农民大胆承包山水资源搞开发,但因缺资金和技术,没有一个人敢’吃螃蟹’,无奈,我们只好把目光投向城里和外乡的投资者。”何林仔说。
  随着城市创业竞争不断加剧,不少创业者开始转变观念,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向农村。
  吴城乡因势利导,对前来承包荒山荒地的创业者在计划立项、土地规划、减免税费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并在融资、子女就学、再投资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同时还先后投入11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吴城乡中药材办公室、养殖办公室,实行领导包项目、干部包基地的办法,进行全程服务、贴心服务。
  “四荒”资源丰富、政策优惠、服务良好的吴城乡逐渐成了外乡投资者创业的首选之地。
  在大山里中药材种植基地,满山的吴茱萸郁郁葱葱,黄栀子暗香扑鼻,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忙着除草。基地承包人叫敖茶如,来自吉安,当地人称他为“药王” 。他是第一个来这里承包荒山淘金的,种植药材的面积最大,第一个实行了中药林标准化种植。如今,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发展到2400亩。
  转活资源土变金规模化、产业化种养模式是吸引外来客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吴城乡釆访时,我们了解到,115名外来客商平均承包“四荒”的面积达到了260亩。那么,这些土地、水面是如何流转盘活的呢?何林仔说,在尊重群众意愿和保护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该乡放活“四荒”使用权,推出了“转租倒包”流转机制,就是在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租赁农户的荒山、荒水、荒坡、荒地,再连片发包给投资者。
  转租倒包”流转机制的实行,实现了农民乐意租、客商乐意包的双赢效果。原本产出不高的“四荒”,如今通过获得租金和退耕还林补助,农民人均一年的收入每亩就有400多元钱。
  而对于客商来说,“转租倒包”既简化了获得土地、水面的程序,又为大规模开发和大基地建设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樟树市区开超市的袁芳听说吴城乡双港村委有1000多亩土地已完成了土地租赁手续,准备转包。看好中药材种植的她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立即到吴城投入80万元创办药材基地。如今,她的1200多亩黄梔子再过一个多月就将进入收获期,预计今年产值可超200万元。
  “转租倒包”盘活了 “四荒”资源,使吴城山山水水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百亩鱼塘、千亩药地、万头生猪基地在吴城勾勒出一幅幅丰收的画卷。目前,该乡已建成千亩连片药材基地9个,兴建万头良种猪基地3个,建成百亩果园20个。、“转”出富民兴乡好前景在外来创业者的示范带动下,如今吴城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山水开发,向特色种养要收益,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潮悄然兴起。据统计,目前该乡已有800多户农户从事特色种养,其中大户300多户,他们承包“四荒”面积超万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
  大基地、大型养殖场的建设,为当地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另一条就业渠道。2001年以前,该乡每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多达6500余人。这几年受外来创业者的影响,不少人开始返乡承包“四荒”或到附近基地打工,目前返乡农民达3500多人,年创造劳务收入1000多万元。以往大量农民出去带来的土地撂荒、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公益事业难办、计划生育难管等不少社会难题也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大面积的荒山、荒地被开发种植药材、果树,既绿化了荒山,又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目前,该乡“四荒”面积剩下不足5000亩,水土流失面积不到千亩,农村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0%,山地岗丘绿化覆盖率达85%,农业生态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