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盐,三大产业挺起工业经济脊梁,药都、酒都、盐都,三张城市名片享誉赣鄱。盛夏时节,走马“药都”樟树,鲜明的产业特色和独特的城市个性让人过目难忘一105国道两边林立的药企、城区东南新基山盐化基地,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城市与产业高度互融,彰显出樟树市鲜明的经济个性。
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繁荣,城市与产业“双向驱动”,折射出的是樟树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新探索。目前,该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7%,城市人口达19万人,比2002年增加8万人,市区面积19.2平方公里,比2002年提高13%;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65%,在2007年全省县(市、区)“六项考评体系”综合评比中,该市取得了排名第五的好成绩,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依托城市资源,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打造产业结构的块状布局,以产业集聚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档次的提升。樟树自古为中药材集散地,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美誉;这里是酒的故乡,3000年酒文化“酿造”出江西第一名酒一四特酒;这里还是岩盐之仓,岩盐储量居江西省首位、全国第四位……立足城市资源,该市提出了打造药、酒、盐等6大产业和张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城医药流通、盐化工业、食品工业、创业园“五大经济板块”,并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合理规划,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使产业成为城市提档升级的强力支撑。该市紧紧围绕建设体制创新实验区、工业企业聚集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目标,动工兴建了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已有110多家企业落户,涉及医药、化工、服装、酒类、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彩印包装等10多个行业,安排就业人口达1.3万人。园区的建成,拉开了该市 “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格局,提升了发展空间。
结合产业特色,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产业承载力和城市品位。该市根据产业特点、城市特色和人文环境,结合长远发展需要,规划了沿105国道大力发展医药流通及相关产业;沿樟观线(樟树一一观上)大力发展保险设备制造产业;沿清宜线,(樟树一一宜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种养业;沿樟店线(樟树一一店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4条延伸线”,将周边乡镇纳入城区统筹考虑。此举不仅扩大了城区范围,而且有我整合了产业区发展资源,使城市成为承接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综合性平台。2001年,该市在105国道两边规划建设了省级医药园一一福成医药园,经过7年多的建设,现有70多家药企进驻园又,成为樟树新的医药优势资源聚集地。目前,园内医药工业企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70%以上。
此外,该市在城市建设中还注重凸现城市的产业特征,大力推进特色城市建设,彰显城市个性。“药都公园”、”药都广场”、“中药材城”等具有“药都”特色的城市建筑和反映药业历史的浮雕、医药名人的雕像等,让人们领略了樟树药业的繁荣。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使樟树城市打上了产业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个性,并在产业的支撑下,城市的“魅力指数”和活力大大提升。同时,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使各产业的生产要素得以集聚,产业发展提速,些成了支撑樟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1-6月,该市完成财政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