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圆做出大文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10365
颗粒名称: 小包圆做出大文章
分类号: F407.82
摘要: 铜鼓县海辉速冻食品厂总经理王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铜鼓人,今年43岁,1990年5月入党,先后在铜鼓县高桥乡供销社、铜鼓县林建公司工作过。1999年下岗后,于2000年10月创办了海辉食品厂,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8年来所生产的包圆销售连连翻番。2007年销售额达到 200多万元,已形成“红薯、芋头种植+包圆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格局,解决了近百人就业。
关键词: 食品行业 食品企业

内容

铜鼓县海辉速冻食品厂总经理王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铜鼓人,今年43岁,1990年5月入党,先后在铜鼓县高桥乡供销社、铜鼓县林建公司工作过。1999年下岗后,于2000年10月创办了海辉食品厂,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8年来所生产的包圆销售连连翻番。2007年销售额达到 200多万元,已形成“红薯、芋头种植+包圆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格局,解决了近百人就业。
  带头创业——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1999年下岗之初,王林曾一度迷惘,今后的路怎么走?经过一翻思想斗争,王林心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又年富力强,必须自己想办法,走出一条全新的创业之路,为下岗职工树立榜样。
  通过市场调查,王林瞄准了在全市乃至全省小有名气的铜鼓特产客家包圆。最初是小本生意,开了一家包圆小吃店,一年辛苦下来纯收入仅有几千元。王林意识到像这样干下去不是个好办法;于是,他开始注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寻找发展的机会。他几次到南昌、长沙,发现城里人特别钟爱山里的绿色食品,而且商场速冻柜台里的水饺、馒头、汤圆等应有尽有,购买的顾客也很多,王林不由想到“客家包圆”是否也能制成速冻食品,摆到超市的速冻柜台供大家挑选呢?如果成功的话,不仅可以把铜鼓特产客家包圆推向全省乃至全国市场,还可以宣传铜鼓客家文化和风土人情! 谋求出路——“海辉”在艰辛中前行2000年10月,王林注册成立了海辉食品厂,边学习市场营销知识,一边找一些速冻食品生产厂家,多方打听生产技术,摸索生产方法。经过一次次的失败,王林终于成功研制了海辉速冻包圆,产品研制出来了,要做大做强,扩大销路,就必须做大市场。于是王林把产品拿到超市里去推销,耐心地给超市老板讲解食用的方法,同时承诺产品实行“三包”,即产品销不出去包退、质量有问题包退、顾客不满意包退。这样,超市老板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产品,不出所料,产品一投放市场,立即受到广大客户的喜欢。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海辉速冻包圆的销路越来越宽,但仅靠上门宣传毕竟有限,做电视广告又受资金限制。正当王林为此苦恼时,2001年1月县“农经网”开通,县有关部门的同志免费为他的产品制作专题农经信息节目,在农经网上发布,当年销售额达23万元。
  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原材料供应,降低原材料成本,王林在乡村建立了红薯、芋头种植基地,新品种由王林引进,农户负责种植,产品由王林回收。现在,王林每年需回收薯粉、芋头、蔬菜200多吨,初步形成了 “市场+基地+农户”的格局。
  历经打拼——贏得丰收的喜悦经过8年多的打拼,海辉产品由原来单 —的“包圆”发展成包括“芋饺”、“百合水晶饺”等多个品种杂粮速冻食品系列。创业之路越走越宽,海辉食品厂安排的员工由原来的3人发展到现在近百人,市场也由铜鼓本地发展到宜春各县市区、南昌、长沙、上海、江浙一带及出口到日本等国。同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2001年海辉包圆荣获首届南昌美食大赛“南昌名点”称号,2003年在第13届中国厨师节上“海辉包圆”荣获“中国名点”及“制作金奖”,2004年又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2007年又顺利通过了 QS认证。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铜鼓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