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男儿灾区显身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9648
颗粒名称: 铁血男儿灾区显身手
其他题名: 记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赴川抗震救灾突击队
分类号: P315.95
摘要: 震可以摧毁大地,但摧毁不了军民的意志;地震可以压垮房屋,但压垮不了中国人民的脊梁。宜春消防官兵以坚定执著在余震中张扬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以忠诚顽强在废墟里谱写了一首首动人之歌。
关键词: 抗震救灾 救援行动

内容

地震可以摧毁大地,但摧毁不了军民的意志;地震可以压垮房屋,但压垮不了中国人民的脊梁。宜春消防官兵以坚定执著在余震中张扬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以忠诚顽强在废墟里谱写了一首首动人之歌。
  5月13日晚上,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赴川抗震救灾命令。第二天凌晨,一支由20名精兵强将组成的宜春消防赴川抗震救灾突击队就从宜春出发了。
  突击队由支队党委副书记、支队长黎学军带队,其余19人从各中队抽调而来,其中9名党员,10名团员。在灾区,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击队及时成立了以黎学军为党支部书记的临时党支部,带领消防官兵英勇救灾,在余震和泥石流面前开辟“生命通道”,在坍塌的瓦砾和废墟中见证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历尽艰险通过“死亡之路” 5月14日上午8时45分,突击队抵达成都机场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都江堰阿坝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当天16时20分,突击队队员每人背负近50公斤的救援装备,开始步行前往映秀镇。
  18时40分,到达映秀水电站后,队员们无路可走了。前往映秀镇的唯一主干道因地震完全瘫痪,剩下一条被当地人称作“死亡之路”的老公路尚可通行。这条路穿行于陡峭的山崖间,由于地震和连续几天的暴雨,路面大部分被乱石和泥砂所掩盖,有些地段只能容一人通行,有些地段一边是山崖,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一边是滔滔江水,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江中 。
  “爬也要爬到映秀镇。”黎学军下达了死命令。
  15日零时40分,背着装备正慢慢向前行进的突击队队员们,突然觉得眼前在摇晃,山顶上石块飞掷而下。这次余震持续约10秒钟。队员明建军不幸被一块小石头砸伤右脚,但他强忍疼痛依然不减装备,继续前行。
  15日下午3时30分,经过19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突击队队员们徒步近50公里,终于顺利到达目的地—汶川县映秀镇。
  临危不惧开展生死营救
  5月15日,抵达映秀镇的突击队队员们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不顾水米未沾的饥饿,立即投入战斗中。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队员们利用生命探测仪,很快确定了废墟中还有几个尚活着的村民。面对摇摇欲坠的楼房,在没有大型起吊设备的情况下,突击队除留一名队员做观察哨外,其余人员全部投入救援中。期间,现场又发生余震,险情考验着每一名队员。但是,大家没有丝毫犹豫,继续顽强战斗,终于救出了3名被掩埋村民。
  16日上午8时22分,突击队队员在映秀湾发电总厂职工宿舍区域拉网式排查搜寻幸存者时,隐约听见废墟中传出一男子轻微的呻吟声和求救声。生命探测仪探测确定了生还者的方位和施救路线。面对救援位置地形复杂,时有余震发生,以及作业空间小、难度高、危险大等不利因素, 队员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实施紧急大营救。10时05分,被困者出现在眼前。该男子被三楼的预制板和二楼的墙困住,一台冰箱压住了他的右腿,不能动弹。经过突击队官兵3个多小时的协同作战,11时24分,受困男子被成功营救出并转移至安全地带。随后,突击队员们又用木板制作成一个简易担架将其抬到映秀镇医疗救治中心进行救治。该男子名叫张顺业,为映秀湾发电总厂职工,32岁,受困的69小时内,靠冰箱里的食物充饥才得以维持生命。
  16日上午8时10分许,队员杨仁凤、游贤众在废墟上搜寻幸存者时,突然遭遇余震,两人脚一腾空,不幸踩在地面木板的铁钉上,鲜血立刻渗透出鞋底,经过简单包扎后,他们又继续投入战斗。
  在映秀镇,宜春消防官兵和沪鲁皖琼救援队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先后营救出被埋压群众57名,其中生还者15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秀作风。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乃国
责任者
程小丹
责任者
洪本佳
责任者
黎学军
相关人物
明建军
相关人物
张顺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