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古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9552
颗粒名称: 家乡的古窑
分类号: I106
摘要: 我的家乡位于袁州区彬江集镇东偏北三公里处,袁河从村后向东流去,俗话说,有钱难买水边住,加上家乡古窑的传说,这令村民们自豪不已。
关键词: 文学欣赏 文学作品

内容

我的家乡位于袁州区彬江集镇东偏北三公里处,袁河从村后向东流去,俗话说,有钱难买水边住,加上家乡古窑的传说,这令村民们自豪不已。
  记得小时候,在村后头的袁河边的田梗上,有许多古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起有关古窑的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曾经有数万人在袁河北岸日夜为朱元璋烧制白色城砖。村后的山上有18座完整的官窑装满了城砖,后来由军人烧制,后不知什么原因就不要了,把它封起来了,而且是秘密做的,数百年来一直没人发现这18窑白色城砖。
  小时候,这些动人的传说给我带来许多神秘感,同时古窑还是我们小时候游玩的“乐园”。记得小时候放牛时经常爬进古窑洞里捉迷藏,玩"探宝”等。听父亲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我伯父因为怕受 “牵连”躲起来的时候,就藏在窑洞里面。它成了村民的“救星” 。
  古窑洞带来的好处很多,村民劳动碰上夏天天晴就在洞里面避暑,下雨天就在里面躲雨。洞里冬暧夏凉。记得小时候农历五月涨水的时候,家人会在村后河边用网捞鱼,而这时雨水多,下大雨时,父亲就会叫我们躲进窑洞内。
  还记得我们家的稻田边有两个大窑洞,在稻田里做事时,火热的太阳晒得人头晕。父亲就会叫我们一起躲进窑洞里避暑,并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西瓜。在窑洞里吃西瓜,那真是一种享受,比现在在空调房里吃西瓜感觉还要甜美。
  或许是因为有了古窑洞制造白瓷城砖的原因吧,我们村祖祖辈辈都有做白砖白瓦赚钱的传统。我们村里烧制的白砖具有手感光滑、色泽好、不用粉刷等优点,是宜春最好的白砖,曾在宜春、新余等地广泛使用。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宋家村民在村后的山上烧过白砖、白瓦,用船运到袁河下游的新余市等地销售,特别是烧制的白瓦密度大、结实,即使从两层楼上丢下来都不易碎,在宜春、新余的名气很大,很受欢迎。随着工业的发展(机械生产红砖)、建筑结构的改进(村民做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有好多年没人做白砖白瓦了。村民由原先的做砖做瓦,到现在搞产业化种植高产油茶,并由本村的大老板宋伟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去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幸带着南家杨国庆一行来到家乡考察,并证实了南京明城墙“白瓷城砖”是在我的家乡烧制这里也是迄今为止全存明代官窑遗址群,杨国庆赞叹,明代袁州府的城砖色泽之奇特、质量印之上乘、文之清晰堪称城砖之最。经他介绍,我才得知家乡的古窑就是 “馒头窑”,6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前釆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谏言,从1366年起花了19年时间,在南京筑起了圈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据史料加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造城墙时动用了20多万名工匠,仅烧造城墙砖一项便由5个省125个县承担,其中江西就有55个县,我的家乡便是其中一个。
  后来市里一位领导也亲自考察了古窑址。文物部门已将彬江宋家村白瓷城砖官窑遗址列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对该官窑遗址群进行了有效保护。相隔600多年,这些古袁州府的先人们的名字还刻在南京城墙的城砖上,在异乡为袁州的古代文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前不久天沐集团也来实地考察了古窑洞,表示将把该窑群中的一座整体搬迁至该公司陈列展出,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窑洞的历史。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小海
责任者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杨国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
彬江集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