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聚中心城区就学人气而努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9212
颗粒名称: 为集聚中心城区就学人气而努力
其他题名: 访市政府副市长、人口倍增计划集聚就学人气工作小组组长舒建勋
分类号: C921
摘要: 实施宜春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计划,增加城区在校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我市将通过哪些政策和举措来完成目标任务?带着这些问题,6月上旬,记者釆访了市政府副市长、人口倍增计划集聚就学人气工作小组组长舒建勋。唐宋以来,书院林立,讲学之风长盛不衰,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人口增长 人口倍增计

内容

实施宜春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计划,增加城区在校生是一条重要的渠道。那么,中心城区目前的教育规模如何?五年内计划增加多少在校生?我市将通过哪些政策和举措来完成目标任务?带着这些问题,6月上旬,记者釆访了市政府副市长、人口倍增计划集聚就学人气工作小组组长舒建勋。
  关键词:传承创新顺势而进
  【背景】赣西古城宜春,历来儒风兴盛,兴学重教风气代代相传。唐宋以来,书院林立,讲学之风长盛不衰,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先驱宋应星、近代物理学家吴有训就诞生在这块人杰地灵之地。
  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人才的涌现;没有人才的支撑,就没有事业的壮大。
  近年来,宜春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结构,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扶持力度,完善了管理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在“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的新形势下,为实现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计划,市委、市政府在传承历史兴学重教中创新思路,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等方面入手,做大教育事业,以就学聚人气,掀起了新一轮发展教育事业的高潮。
  记者:舒副市长,要实施中心城区五年内人口翻番的目标,增加在校学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因为一个地方教育的发展,不但能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而且能带动消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请您介绍一下五年内以及今年我市在以就学聚人气、增加在校生方面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
  舒建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到2011年,中心城区将重点通过五条渠道增加城市人口,来实现总人口再增加20万以上的目标。其中增加在校生就是五条渠道之一。根据人口倍增计划任务的分解,到2011年,中心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7万人左右。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3.1万人增加到
  5.4万人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4万人增加到2万人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5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高等院校全曰制在校生由2.5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力争引进1所名校来中心城区办分校,增加在校生3000人左右。在这个基础上,按照“长计划、短安排”的工作思路,我们还对整个目标进行了逐年分解,逐项细化。
  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我们集聚就学人气工作小组将传承创新,顺势而进,重点解决集聚就学人气工作中所面临的“四大需求”问题,即合理规划布局,满足容量需求;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建设需求;优化政策环境,满足招生需求;强化内涵建设,满足就学需求。
  --通过制定中小学校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中小学校,整体提高中小学校舍建设水平,满足容量需求 --进一步加大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三税”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和使用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区政府加大对校舍建设的投入,满足集聚就学人气工作中的校舍建设需求。
  ——优化招生政策,简化转学程序,方便学生就学。在市内开通“绿色通道”,快速扩大中心城区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积极引导学校拓宽在市外、省外扩大招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知名高校来中心城区办分校。
  --加强教师调配,配优学校领导班子,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校际差距,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加强高等院校的骨干学科和专业建设,有计划分步骤扩大招生计划。
  [背景]近年来,中心城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成效明显,形势喜人。据统计,目前,宜春中心城区有各级各类学校146所,其中高等院校2所、中职学校12所、普通中学12所、小学18所、幼儿园94所、特教学校8所,在校学生10.26万人,教职工0.4万余人,教育人口达11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时,中等和民办职业教育风生水起,发展迅猛。2007年中心城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生1.9668万人、教职工918人。
  记者:中心城区在五年内要实现增加在校生7万人的目标,不但任务重、压力大,而且还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势力才能达到目的。刚才您谈到中小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校、高等院校都有增加在校生的计划和任务,那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将通过哪些举措来实现增加在校生的目标呢?舒建勋:不错,要完成中心城区五年增加7万在校生的任务确实不容易,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齐心协力。为此,我们制定了具体规划,并正在通过具体的工作把它落到实处。
  比如我们正在结合当前中心城区的“三大战役”,对中心城区各类学校的规划布局进行调整,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种资本来宜兴办中职学校、高等院校或分校;统筹教育资源,抓好中心城区各类教育机构的“挖潜”、“扩容”、“增校”工作,重点抓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以就学集聚人气的有关政策措施,要求市教育局会同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区文教局等部门做好中心城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规划调整布局,制定中小学校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中小学校,整体提高中小学校舍建设水平,满足容量需求;市教育局、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广播电视大学和省轻工技校要优化招生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打造“名校”、“名师”、“名校长”,吸引外地学生到中心城区就读。
  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发展教育事业。
  关键词:各司其责全力突破
  【背景】近两年,宜春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目前又在全力打造中部最佳宜居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洁净的卫生环境,怡人的宜居环境,确实是宜春城的一大优势。而这一切,对于发展壮大教育这一绿色产业,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兴办教育事业,牵涉到方方面面,不但要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还要有宽松的投资环境以及浓厚的人文环境。目前宜春民办中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办学资金困难、师资不稳定等因素,制约了其发展壮大。而职校生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为中心城区的餐饮服务、商品零售、公交旅游、报刊书市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做旺人气和拉动消费。
  记者:在未来五年内,中心城区发展教育事业、集聚就学人气的任务已经明确,措施也已出台。我们注意到,在增加在校生计划中,中等职业学校增人的数量最多,要达到2.5万人。据了解,当前我市民办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投资,在教学安排、招生政策、学生待遇、教师待遇、科研经费、学校职工人事档案保管和社会保险费缴纳、土地征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也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那么,我市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各种资本兴办中高等院校等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呢?如何落实这些措施和优惠政策呢?舒建勋: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近年来随着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以学生待遇为例,现在的民办中职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都可以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同时,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在鼓励办学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次你们在采访市政府其他领导同志时,已经介绍了我市为鼓励各种资本办学在税收支持、规费减免、财政奖励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另外,对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的企业可以比照福利企业标准,享受国家对福利企业实行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高等院校、各类职业学校开展技术转让、培训、咨询、服务、承包等技术性服务所得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现有民办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可优惠租用、购买学校网点调整后闲置的校园、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建立宜春市民办学校师资流动站,免费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代理服务,促进民办学校教师人才交流;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兼职,其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
  当前,我们正在督促市直相关部门,重点抓好市里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的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吸引各种资本来宜兴办中职学校、高等院校分校;优化招生政策,简化转学程序,方便学生就学,在市内开通“绿色通道”,快速扩大中心城区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积极引导学校在市外、省外扩大招生。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建设需求有了好的措施和政策,下一步就是要抓好落实。我们将根据中心城区在校生五年倍增计划要求,科学制定网点布局规划、年度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市、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学校。市里主要抓好市直管的宜春中学、宜春三中和宜春实验中学,高中学生倍增任务以市里为主,区里为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倍增任务,以区里为主,宜阳新区和宜春经济开发区为辅,市里予以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各高等院校学生倍增任务具体落实到相关学校。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各有关学校要结合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强化制度保障,细化操作措施,加强协调配合,落实相关政策,狠抓工作推进,确保完成任务。
  此外,我们将加强督查,将目标任务纳入对相关单位和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凡经考核认定完成任务的,由市、区两级财政按属地原则予以奖励。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邬李云
责任者
黄永东
责任者
舒建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