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山歌显情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8262
颗粒名称: 砍柴山歌显情趣
分类号: I276.215.6
摘要: 上山砍柴,现在很多人听起来陌生,以前可是常见事。农耕时代的燃料主要是柴草,上山砍柴是农耕时期人们必不可少的活计。砍柴的活儿很累,所以人们往往在干活时唱歌解乏,在唱歌中添乐,在唱歌中鼓劲,于是便出现了“砍柴歌”。
关键词: 砍柴山歌 情趣

内容

上山砍柴,现在很多人听起来陌生,以前可是常见事。农耕时代的燃料主要是柴草,上山砍柴是农耕时期人们必不可少的活计。砍柴的活儿很累,所以人们往往在干活时唱歌解乏,在唱歌中添乐,在唱歌中鼓劲,于是便出现了“砍柴歌”。
  在宜春一带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砍柴歌。
  最先出现的是摇篮里的砍柴歌。农耕时代,孩子刚生下来,在摇篮里长辈们就唱着“幼儿砍柴歌”催宝宝睡觉,也催宝宝快长大,长大成人去砍柴:摇摇摇,摇摇摇
  摇得宝宝大哩砍柴烧
  一日砍一担
  十日砍一樵
  还有门口起方樵
  爸爸夸
  公公笑
  砍柴伢仔乐得跳
  落了三日雨
  又喊冒柴烧
  这首砍柴歌充满着童趣,也唱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苦和贫寒。
  待孩子长成半大小伙了,就会跟着大人一起学砍柴,这时也有应景的砍柴歌——
  大人前面爬山路
  伢仔后面跟脚步
  咚咚咚
  咚咚咚
  砍柴徒弟学师傅……
  莫看砍柴是粗活,但有些砍柴山歌却往往透着哲理,请听——
  出门砍柴莫着慌
  在家先把刀磨光
  磨刀伢仔莫图快
  快刀还要慢功上
  快刀一人顶三个
  钝刀三把日头黄 “钝刀三把日头黄"这一句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刀没磨快误工的道理:“日头黄”就是太阳快下山,没磨好的刀就是带了好多把等到太阳下山时都砍不到多少柴,你看这多误事呀! 有的砍柴歌却唱的是另一番情景:
  哟嗨嘿——
  我砍柴来到高山岗
  高山岗上打一望
  望到蛮多奇怪事
  一宗一宗说周详
  爸爸娶亲我跟轿
  外公带我讨外婆
  伯伯走路叔叔牵
  婆婆出嫁我打锣
  姐姐出世我来带
  先生弟弟后生我
  立夏过后是立春
  打完晚禾栽早禾
  歌中唱的都是些违背常规和客观规律的事,用典型的宜春话说,这些唱词是“打乱哇”、“嚼嘴”,没有一句是正经的,但是,这样的歌自有它的作用,砍柴时听着这样的歌就会觉得好笑,一笑就解了乏,一解乏浑身便又有劲了。
  砍柴歌有时也并不唱固定的歌,而是像毛主席曾说的那个意思,到哪个山头唱哪儿的歌,我们小时候在慈化跟着大人到“青山窝”和“老鸦壁”砍柴,就分别唱了“青山窝”和“老鸦壁”的砍柴歌。
  那“青山窝”的砍柴歌唱的是——
  唱山歌,唱山歌
  砍柴来到青山窝
  砍柴后生力气饱
  青山窝里青柴多
  年年上山砍不尽
  春天过后柴满窝
  站在高山听又看
  满窝好柴满窝歌
  那“老鸦壁”的砍柴歌唱的是——
  走到青山窝
  听得鬼唱歌
  走到老鸦壁
  听得鬼争吃
  唱歌不如争吃
  争吃为了唱歌
  刘海砍樵有砍樵歌,刘三姐上山唱山歌,古代《诗经》也有砍柴诗:“坎坎伐檀兮……”名为伐檀,亦有砍柴,后来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砍柴的内容,这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宜春人以前的砍柴歌也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些山歌唱不完唱不尽,越唱越有味,越唱越觉得有情趣。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小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