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水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7726
颗粒名称: 家乡的水车
分类号: I056
摘要: 木制水车有脚踩和手转两种。脚踩水车有二人踩、三人踩和四人踩等多种。上方有一两层高低不同的扶杆与轮轴垂直相连,高的为大人所依,低的为小孩所扶。相邻的水车往往互相比赛,两脚蹬踩得速转,水花四溅,煞是好看。
关键词: 水车 家乡 小孩

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退居二线后回老家的机会多了,每逢看到家乡稻田早已实现“灌溉自流化”,心里由衷地感到一种欣慰,脑海中也常浮现小时候车水灌田的情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型水库尚在规划和建设之中,水田的浇灌全靠自然形成的河溪和祖宗开挖的引水渠。尽管河渠上修筑的一些拦水坝抬高了水位,但因为田层高水位低,于是就时兴用一种木制的水车来调剂稻田所需的用水量。木制水车有脚踩和手转两种。脚踩水车有二人踩、三人踩和四人踩等多种。转动的辘轳转轴上安装了十字交叉的木条,两端均安装了圆踏木,每人循环踩四个。上方有一两层高低不同的扶杆与轮轴垂直相连,高的为大人所依,低的为小孩所扶。两脚在旋转的圆踏木上行走,利用人体自身重力和脚力使辘护转轴转动,木龙骨(一种木制链条,链条上均有一尺左右等距离的挡水板)连接固定在六米左右长的木水槽首尾两端的木齿转轴,槽尾在水中;循环转动的挡水板把水从槽尾低处带到槽首高处流出。踩得快,转动得快,水流得快而多;踩得慢,转动得慢,水流得慢而少。大人们踩起来如闲庭信步,小孩踩起来如攀登高山。相邻的水车往往互相比赛,两脚蹬踩得速转,水花四溅,煞是好看。刚学踩车的小孩子步伐跟不上,不得不紧抱扶杠而两脚悬空,大人们待逗得小孩发出害怕的尖叫声音,才放慢速度,以便重新踩上点手转车比较短小些,一般三四米长左右。结构原理同上,木槽和挡水板均较小,只是动力部分是用两个手摇柄套在木水槽首轴上,左右手带旋式推拉,辘轳就转动,循环转动的龙骨挡水板就把水从低处通过木水槽挡上来了。一些年轻力壮的后生赤膊上阵,双手转得飞快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手转车一般用在水位落差较小的地方。每逢“双抢”(抢收、抢栽)缺水期间,每家每户的大小水车全用上,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白天夜晚,四处一片水车转轴转动摩擦时发出有节奏的咿咿呀呀、骨骨碌碌的声音,夹杂着车水人们侃大山、唱民歌、讲故事、说笑话,声音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仿佛是在合奏田间交响乐,真是热热闹闹,其乐无穷。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时兴走合作化道路,村里先后买来木牛车和铁牛车,这种牛力水车代替了人力水车。它安装在河渠旁,像一立体圆锥型的框架,有一主轴立在圆心,圆心伸出一半径,牛载上套索拉半径转圈,水平旋转通过齿轮变速为垂直旋转,木龙骨挡水板通过木水槽就把水挡上来了。大人怕水牛或黄牛偷懒,就叫我等小孩跟着牛屁股后赶着走。后来铁牛车上安装了一个座位,我们可以坐着赶牛车了,开始时心里莫提多高兴!可是坐久了乏困,因为重复转圈子太单调、太枯燥了!于是人们后来想了个办法,用布把牛的双眼蒙了,只要站立在旁“嘿”一声,牛会不停地走,甚至没有人在旁,牛也照常走。你说妙不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起了抗旱井,用起了柴油机抽水。家乡地下水资源丰富,保证了亩产上“纲要”,人力和牛力水车就大大减少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陆续发展了电网,电力抽水机又逐渐取代了柴油抽水机,而人力、畜力抽水车基本上消失了。偶尔在个别村的祠堂楼板上放置一二台陈旧的木制水车,大概是当古董供放着了。我家在平原,附近山上两座中型水库已除险加固,渠道已配套成龙,水高田低,水可以直接流到任何田块,灌溉的自流化使过去不断进化的抽水设备均成了古董。对了,现在时兴游览古村,欣赏农耕文化,古村又安装上了木制水车,不过那不是用来抗旱的,而是供人们怀旧和玩耍的。用它可以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重温水车的兴衰变化,同样有一种时间如白驹过隙的感叹!时间不断流过,科技不断创新,社会不断进步,农耕也在不断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历史,才能不断地开 拓未来。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聂炳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