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个“第一”致力改善民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7236
颗粒名称: 围绕四个“第一”致力改善民生
分类号: D422.7
摘要: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决“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摆在了突出地位。
关键词: 改善民生 农民生活

内容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决“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摆在了突出地位。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阐明实现今年目标与任务需把握的四大原则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新一年改善民生的具体工作中,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加倍努力。
  一、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发展关系民生,民生依靠发展。要把握好发展与民生的辩证关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的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水平。只有把改革发展成果做大、做实,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高,才能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说到底就是要落实到兴赣与富民的统一上来。这既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取向,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落脚点。去年,宜春市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所有80项民生工程项目,其中63项超额完成。全市经济发展一举实现“三个五”,即GDP超越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越50亿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越50%。“三个五”对于宜春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拐点”意义,更重要的是,为改善民生、扩大民享、保障民安,起到了重要的“支点”作用。新的一年,我们要全力以赴,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开放为途径,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为重点,以效益为目的”,狠下功夫把“三有”做大做实做强:做大有型经济,注重外向型、科技型、生产型;做实有根产业,择商引资,吸纳企业进得来、留得住、长得快;做强有税企业,既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民生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履行“为民”第一职责,提高扩大民享的工作水平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用抓工程的办法去谋划,用抓项目的机制去实施,把省委、省政府交办的8个方面、81项指标完成好,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宜春市要按“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原则,在“三大保障”上抓落实、求实效。第一,落实就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4.72万人,确保城镇就业率在94.5%以上;促进“4050”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通过职业培训等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6.4万人。第二,落实生活保障。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以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任务;提高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深入开展特困人群的救助,特别是对农村“五保户”,力争集中供养率达80%,并落实好救助配套资金;建设好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确保全市2600户低收入家庭住上廉租住房,2200户住上经济适用住房。第三,落实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医疗保障,逐步解决城乡群众病有所医,以及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卫生服务等问题;全面落实教育保障,切实解决“学有所教”问题,把“要让孩子们上好学”一丝不苟地落实到位;加快解决农民安全饮水,村村通宽带、通广播、通油路,农村使用沼气清洁能源等生产生活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变化。
  三、优化“环境”第一品牌,促进保障民安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有了经济的可持续,放弃生态的可持续,社会和谐、保障民安便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问题虽具有隐性特点,但究其根本,也是民生问题。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的一个知名品牌,而宜春可以说是江西的一个缩影,“城在青山绿水间,人在鸟语花香中”,正是宜春的写照。迄今,宜春已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五张国家级名片。然而,优化“环境”第一品牌,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灾后重建,更是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要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打好三场攻坚战。第一,打好生态恢复的攻坚战。针对今年雨雪冰冻灾害的显著特点和残酷现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举全市之力,用抢修电网设施的劲头、用疏通交通要道的速度、用保护生态品牌的责任,全面投入这场前所未有的生态恢复攻坚战,力争补植补造林木69.2万亩,基本填补受灾山林的点、线、面。第二,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一方面“植好产业之树、造好企业之林”,另一方面把好“上不冒乌烟、下不流污水”的环保关,力争绿色GDP,拒绝工业废垃圾,把青山碧水留给子孙后代。第三,打好创建最佳宜居城市的攻坚战。一手抓好“13579”绿色工程的实施:从2007年起用三年时间,围绕“把宜春建设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这一目标,在宜春中心城建设三十个游园、五条景观大道、七个公园、九个文化广场;一手抓好“五个一”便民工程的建设:建好一批医疗卫生机构、一批中小学及幼儿园、一批三产服务设施、一批社区服务平台、一批就业再就业岗位,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日常生活的便利与便宜。
  四、培植"人力”第一资源,加强落实民本的队伍建设 “人力”是第一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人干不成的事,只有干不成事的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关键在人。要以提高素质为定位,建设一支优秀的技术人才队伍。立足培养人才,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吸引人才,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合理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要以强化服务为取向,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无工不富、无企不兴,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财富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要牢固树立“爱惜企业家就是爱惜财富,服务企业家就是服务社会,帮助企业家就是帮助自己”的意识和境界,真心实意支持帮助“财富之母”,铁心硬手惩治损害发展环境的害群之马。要以尊重民意为标准,培养一支优秀的公务员队伍。在党员、干部中着力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每位党员、干部都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做到民生之声,声声入耳,民生之事,事事关心。在广大公务员队伍中进一步浓厚“进取、创新、务实、和谐”的氛围,不小富即满,不小富则安,不因循守旧,不浮而不实,开拓创新,排难奋进,为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温家宝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江西省政府
相关机构
江西省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