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期间,大量靖安籍在外人员回乡祭祖扫墓,在车水马龙的车流中,车牌为“沪”字打头的自驾车特别多,约占总车流量的32%。当地群众羡慕地说,当年出去的“打工仔”,如今成了 "上海滩”的老板了。
据靖安县驻上海办事处不完全统计,只有13.8万人口的靖安县,目前却有1.3万余人在沪务工。他们经过一二十年的打拼,已在上海兴办起个体私营企业1360多家,涉及建筑、运输、医药、化工、安装、包装、电子、软件、百货、餐饮、服装、园林等160多个行业门类,并有1.07万人由当年的“打工仔”成长为现在的老板,占在沪打工人数的82%,有1200多人拥有了上海市户籍,成了上海人。
王凯就是一位在沪务工创业的成功人士。王凯,靖安县水口乡沙港村人,1990年初中毕业后,便到上海闯荡。1995年,有了一些资金积累,王凯在上海开了一家铝合金门窗店,由于为人诚实,做工精巧,质量优良,他被一家建筑公司相中,开始涉入建筑工程门窗安装。当年底,他就接到了上海宝大祥百货大楼的门窗安装工程。王凯把这个工程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工程来做,很快使自己小店成了上海市南京路铝合金门窗安装的名牌店,就连俄罗斯上海领事馆的门窗改建也请他,从此王凯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2003年,王凯成立了自己的独立法人资格公司一一上海金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金饰公司已拥有员工220人,企业年收入达2600万元。
和王凯一样,靖安县罗湾乡的李俊杰、李俊荣、彭小斌、杨平4个年轻小伙子,1998年每人凑了5000元钱,在上海从事包装行业,当时每人买了ー张上海市地图和一本上海黄页电话簿,分路段、分公司去拜访客户、跑业务、发名片,平均每人一个月磨破了3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4个从山里闯入大上海的年轻人,就像婴儿学步一样,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站稳了脚跟。1999年,他们成立了上海浩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年业务量达130万元。2003年,他们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外贸行业,年业务量达1100多万元;
2007年,该公司已拥有员工300多人,厂房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通过了沃尔玛、TARGET、CVS等公司论证,成为沃尔玛、轩尼诗、芝华士、马爹利等国外著名企业指定负责印制包装产品的合作伙伴。
上海绪春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原靖安县林建公司下岗职工陈绪春说,永不满足、敢闯爱拼是他们这些在沪“打工仔”创业成功的关键。目前,绪春公司已拥有300多辆大货车,并全部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除统揽了上海市的化工产品和惠普、贝尔、联想等公司的运输业务外,还与强生、泰乐药品、日本雅马哈、美国柯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长期合作,年营业收入达2.5亿元;而现为句容奥莱特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年产化肥30万吨,销售收入达4.5亿元的原靖安县供销系统下岗职工戴佰银和现为华泰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的水口乡农民敖本龙则认为,他们是以诚信塑造形象,以精明开辟市场,以优质铸就品牌成就创业的,其中也离不开家乡各级党政组织的关爱和扶持。为帮助在沪农民工务工创业,靖安县、乡(镇)党政领导经常到上海了解务工人员创业情况,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镇、街道办事处、社区联系,建立友好关系,帮助农民工解决务工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取得上海所在地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帮助和支持,将靖安务工创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纳入当地居民同等对待,使靖安务工人员的创业扶持、子女上学、医疗等都得以妥善解决。务工人员受益后,也主动感恩、回报社会。水口乡农民工漆传龙,经常帮助所在的奉贤区社区群众义务维修门窗,与贫困居民结对帮扶,与当地居民形成了和谐友爱、互助双赢的亲密关系。2007年,他被上海市授予“优秀志愿者”、奉贤区授予“十佳来奉人员”光荣称号。
靖安县委、县政府还在上海市设立办事处,为在沪务工创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县金融部门和县劳动就业局也把服务务工人员创业作为扶持全民创业的首要职责来抓,为在沪务工创业缺资金人员提供低息、贴息小额贷款,为务工农民成功创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