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穷的袁州三星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6705
颗粒名称: 魅力无穷的袁州三星鼓
分类号: J632.52
摘要: 宜春市袁州区的三星鼓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由农民演奏,供农村婚丧喜事使用。宜春三星鼓因为节奏明快,曲调悦耳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市民间艺术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袁州 三星鼓

内容

宜春市袁州区的三星鼓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由农民演奏,供农村婚丧喜事使用。宜春三星鼓因为节奏明快,曲调悦耳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市民间艺术花丛中的一朵奇葩。然而,正是这么一种“下里巴人”,却两次进京演出,其魅力何在?
  三星鼓又名三声鼓,起源于明朝,流传于袁州区柏木、芦村、洪塘、三阳、下浦一带,在娶亲嫁女、祝寿生子、建房开业等时辰演奏,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又因为它是由三面形状不同、音调各异的小鼓伴和着唢呐演奏,所以又称三声鼓。演奏时,一般由5人组成一个乐队,一人击鼓,兼任乐队指挥;一人敲小铛;一人碰小钹;两人吹唢呐。吹奏出的曲目,雄浑高亢,欢快明畅,喜庆热闹。为了增添气势,增强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长号,并增加吹鼓手人数。乐队一般由邻居、亲友组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业务演出,无业务种田。在长期的实践中,民间艺人创作了40多首乐曲,其中经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传。袁州区柏木乡茶头坑组杨细华最近收集整理了一套三星鼓曲,刻印乐曲30多首。演奏时,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办喜事就奏《大门开》、《万元方》,欢快、低徊,很能增添红白喜事的气氛,也为广大农村吹奏出了和谐之音。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非常重视。
  1956年,我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调演,宜春县三星鼓唢吶队参加演出,获得一致好评;第二年3月被推荐代表全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这一次进京演出,乐队只有5人,即柏木乡的杨明才、杨节五兄弟和洪塘乡的姚文清、孙伟纯以及春台乡的王春才。他们演奏的曲目是当时新创作的《袁河两岸庆丰收》。当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人都去观看了,对这个节目非常赞赏,之后,亲切地接见了5位农民演员。接见时,周恩来叮嘱他们说:“民间艺术要发扬光大。你们回去以后,每人要带5个徒弟,使三星鼓后继有人。”看到他们衣裳单薄,周恩来指示工作人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棉袄。这是宜春县三星鼓第一次进京演出的盛况。回来后,他们又被招去参加全省农民业余艺术团,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回演出。1991年7月,宜春县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电视台多次播放。这一次乐队共有27人,演奏的曲目是当时新编的《欢腾的金秋》,气势恢弘,节奏明快。各界一致盛赞袁州 三星鼓,进京闹金秋。
  目前袁州区各乡村有三星鼓啖呐队40多支,他们活跃山村,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其曲目也日益增多。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姚文清
相关人物
孙伟
相关人物
王春才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董必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袁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