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6146
颗粒名称: 传承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分类号: G04
摘要: 3月7日,我市召开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座谈会。围绕节日、文化、旅游三个关键词,与会者热情探讨,激情碰撞,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思考、责任与使命令满室如春。探讨如何传承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与我市去年举办首届月亮文化节的主旨一脉相承。这些问题广大干部关心、关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内容

3月7日,我市召开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座谈会。围绕节日、文化、旅游三个关键词,与会者热情探讨,激情碰撞,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思考、责任与使命令满室如春。
  探讨如何传承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与我市去年举办首届月亮文化节的主旨一脉相承。传统节日为什么会被国家列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蕴涵着哪些文化内涵?我们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它对发展文化旅游有何价值?第二届月亮文化节的基调是什么?这些问题广大干部关心、关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为此,记者于清明节前夕专访了市委副书记任桃英。
  记者:去年底,我国正式确定清明、端午、中秋、除夕为法定假日,并赋予了法定假期。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这几个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的法定假日,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什么?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任桃英:这里面有一个故事。2004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出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议案,经过几年的呼吁、酝酿,国家釆纳了这个提议。这表明国家从制度的层面上开始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确实是一个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的国家。为什么要用制度来保证传统节日的假期?我觉得有两条理由:
  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过节的民族。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敬老、除夕团圆等,无论放不放假,无论有钱没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人入都要过年,人人都要过节。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一种很难阻挡的精神需求。今年春节前夕,一场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阻挡了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但是看看车站、码头、机场黑压压的人群,你就会发现,冰雪阻挡不了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千难万险都得回家。可见,中国的这种年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魅力无穷,力量无穷。
  二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等,已开始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商家也看好这些洋节,看好其中的商机。圣诞节前圣诞礼品非常好销,情人节的玫瑰花可以卖到_百块钱_支。我们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传统节日的那些民俗风情,在民间正在逐步消失,过年过节就只剩下吃吃喝喝,逛逛街。所以,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固定下来,就是要通过这种传统节日来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礼仪。
  记者:您的话一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的确,近年来人们有这样的困惑:过年过节怎么只剩下吃吃喝喝了?国家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后,您认为我们过传统节日的目的是什么?任桃英: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过去生活贫乏的时候,我们都期望过年过节有好吃的。
  到了今天,吃已经很次要了,我们今天主要是寻找、挖掘、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一种节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在漫长的岁月里,节日承载了无数个人与民族的共同利益,熏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认同,每个传统节日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和民俗风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传统节日文化就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国家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固定下来,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眼光,我们政府的一种文化引导,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上的成熟。
  大家一定记得,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令国人大跌眼镜。端午节本发源于中国,结果被韩国抢先申报,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所以,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固定下来,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时间和空间。
  记者: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明白每个传统节日到底有哪些传统文化。据您的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任桃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先说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年”来的,春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合家团聚,辞旧迎新。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热望都在这个时刻熊熊燃烧,感谢上苍在过去的一年给了我们收获,使生活有了保障,得以延续生命。同时更感谢上苍又给我们新一年的希望和期盼。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理想也被生活化。一代代中国人,创造出无数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的环境和氛围。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打麻糍、煎圆子、做豆腐……每一种方式渗透出来的都是一种文化,使年充满了喜庆、温馨、情趣与魅力。这个时候,幸福、吉祥、团圆、平安、发财、升官、进禄、友谊、长寿,都成了我们最美好的祝愿,成了新年最常见的吉语。每次过年,都是一次民俗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俗情结的再加深,也是民族亲和力的一次大加强。否则,你恐怕很难想象,去年冰雪灾害中在广州火车站最高峰时70万等待回家的人,那种迫切的心情与风雪无阻的信念。
  这就是“年”的魅力。
  再说清明节。清明节既是个节气,又是个节庆,所以又称为双节。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寒食节。
  清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文化内涵是:感恩与怀念,忠诚与孝道。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清明扫墓原来没有放假,但哪个不要回去扫墓?有时候工作走不开,我们就清明前后双休日去,或者请假,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去。现在放假就满足了人们这种需求。它是宗亲节日,所以特别有凝聚力。清明节我们既要防止一些封建的东西,比如说宗族派性、封建迷信,但更多的是要弘扬感恩与怀念,忠诚与孝道。清明还是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所以,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又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息,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
  再说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龙舟竞渡、粽子飘香是这个节日的文化标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自强与爱国。
  端午节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绞,毅然写下了他的绝笔《怀沙》,然后抱石投入汩罗江。当地百姓闻讯后争相引舟前去打捞,为避免鱼虾啮咬屈原的身体,还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个故事说明屈原爱国,也说明爱国者人人崇敬,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如果再扩展一点,端午节一直是我们民族预防疾病、避瘟祛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所以端午一般要采取很多祛毒的办法,比如说釆车前草、蛤蟆藤、鱼腥草、香蒲、艾叶等,这些草药可以清热解毒,对健康有益。
  再说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唐朝初年,中秋赏月开始盛行。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丰收与团圆。如果再具体一点,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表达乡情、亲情、爱情的节日,也是庆丰收的节日。表达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亲情,月圆人更圆;表达爱情,花好月圆时,喜结良缘日。同时,它又是庆丰收的节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把新收获的很多农产品拿来庆贺、拜月。所以说,中秋是丰收的节日,是最诗意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圆是中秋的灵魂。
  记者: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总是感叹往事难追,亲情难叙,因而怀旧心理普遍。把握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我们应怎样来发展宜春的特色旅游业呢?任桃英:利用传统节日发展文化旅游,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恢复记忆、返璞归真的一种满足。怎样利用传统节日文化来发展旅游,使人们在传统风俗仪式中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我不想在理论上进行阐述,只想在操作层面谈几点意见。
  一是要编印一套传统节日文化丛书,让人们熟知。文化局和文联等部门要赶快收集资料,把传统节日文化编印成一套丛书。这套丛书可以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书籍,也可以作为我市旅游景点出售的旅游书籍。要编得精致、凝练、通俗。内容应包括节日的来历,有什么传说;节日的意义,也就是文化内涵、精神内核;节日的风俗礼仪,如腊月二十四打麻糍,二十六做豆腐,二十七煎东西,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样样都有,三十夜贴年画,除夕夜守岁等。把这些风俗礼仪程序化、仪式化,然后把它编出来,使人们知道,原来年是这样过的。
  二是要进行传统节日风俗仪式的演示,让人们效仿。光写书还不够,还要把这些文化在节前进行演示。宜春电视台《明月访谈》栏目今年要在传统节日前做几个访谈节目,清明节前夕可以到乡村做一期话说清明的专题,把整个过程原汁原味拍摄下来,然后反复播放,广为宣传,让人们知道清明节是这样过的。要抢救和保护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三是要开辟传统节日旅游,让人们参与。
  端午、中秋和春节这些节日的旅游项目搞起来,让游客有看头,让大家能参与。比如说端午节,可以搞包粽子比赛,划龙舟比赛;中秋节就按月亮文化节的计划来搞;春节利用天工开物园竣工,可以请大家到天工开物园来过一个原汁原味的年。开辟这些传统节日旅游,让游客参与,很有意思,很有前景。
  四是要制作销售一批冨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产品,使之成为文化标志。比如清明节的艾叶耙,端午节的蛋线兜、粽子,中秋节的有月亮文化节节徽的月饼,春节的麻糍、红薯丸子、迎客茶及茶具等,都是旅游商品,很有地方特色,把它做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
  记者:去年9月,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月亮文化节,并决定今后每年举办一次。我们探讨传承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不重点谈中秋节。请问我市举办第二届月亮文化节有何思路?任桃英:全力打造月亮文化节品牌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想让海内外的游客都知道,“明月处处有,宜春月最明”,一到过中秋,就想到宜春去团圆,就感到在宜春过中秋节最有韵味。今年的月亮文化节,方案基本出来了,主题是八个字:“农月相趣,人月相欢”。以农耕文化为主,目前初步设计了16大项目,既保留了去年的经典民俗,如中秋拜月、火龙追月、中秋赏月、放荷花灯等,今年还要加上天工开物园开园游、全市女红作品大奖赛、金婚庆典等。
  天工开物园开园游是一个重头戏。天工开物园将赶在月亮文化节之前全面竣工。天工开物园设计了十大类游园项目。有龙灯、花灯;有瓷泥类,制砖制瓦制陶,你可以在那里做,在那里烧,烧好后带回去做纪念;纺织类有麻纺,也有棉纺;竹蔑编织类有剖蔑、抽蔑,织竹篓竹篮等;农耕类有耕田、耙田、打场等;农工类有榨油、造纸等;捕鱼类有撒网捕鱼、鸬鹚抓鱼、稻田抓鱼、孤舟钓鱼等;女工类有刺绣、剪纸、纳鞋底;食品类有打麻糍、做豆腐、做冻米糖、扯挂面、煎丸子等;演艺类有高安釆茶戏,万载傩舞,袁州评话、三星鼓等专场演出;还有女红作品大奖赛,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织也好,绣也好,编也好,只要是手工作品,就可以拿来比赛。这些东西做出来就可以成为旅游商品,形成大的旅游产业。
  去年搞月亮文化节时没有假,许多人回不来。
  今年国家规定放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要打响月亮文化品牌,把中秋节作为重头戏来做,争取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吸引力,让四海宾朋都到宜春来共赏一轮明月,让月亮文化引领宜春走向世界。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任桃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