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彩乡村入画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6118
颗粒名称: 參彩乡村入画来
其他题名: 吴城乡特色新农村速写
分类号: TU982.29
摘要: 建设“红色乡村”、“文化古村”、“生态山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村庄展示出新农村的独特魅力,这是樟树市吴城乡精心打造特色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该乡的决策者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在建设中不断摸索,因为明确了“因地制宜建特色新农村”的目标而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吴城乡 红色乡村

内容

建设“红色乡村”、“文化古村”、“生态山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村庄展示出新农村的独特魅力,这是樟树市吴城乡精心打造特色新农村的发展思路。
  建设怎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该乡的决策者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在建设中不断摸索,因为明确了“因地制宜建特色新农村”的目标而取得了明显成效。
  红色乡村见证峥嵘岁月
  在傅家村村口,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格外显眼。村党支部书记肖建新介绍,这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该村傅裕昌等烈士而专门修建的。土地革命时期,时任清江县(现樟树市)农工会主席的傅裕昌在该乡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引起反动派的恐慌,后惨遭镇压,傅裕昌等人英勇就义。拥《清江县志》记载,革命战争年代,该村牺牲的革命烈士多达12人。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在进行村庄整治的同时.深入发掘革命历史资源,突出红色文化,对傅裕昌等烈士墓进行整修,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整理。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村里48户村民自发筹资3000多元修建了这座纪念碑。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当年的流血牺牲,离不开这些年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些不光我们不能忘记,还要让世世代代牢记。”村民傅水如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文化古村彰显历史底蕴 “进士樟”、“尚书路”、“翰林竹”……走进桥背村,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据村里至今保存完好的族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南宋年间,古称桥西,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村民系汉代留侯张良的后裔。
  “我们村可是个好地方,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该村村民张吉顺自豪地向笔者介绍开了。
  宋朝时期,张德显、张延翰先后考中进士,后二人分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修撰,名盛一时。因为有这些人文历史,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秉承历史文脉,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对遗留下来的山井、古桥、古树等进行普查并加以保护,在村口设立村庄简史牌,对宋时即有的“桥西八景”在宣传墙上用彩色釉面砖予以复原,这些做法充分展示该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生态山村展现宜居环境
  白墙青瓦的农家屋舍、古朴平整的石板小道、清可见底的池塘……绿色掩映下的汪家村犹如一位从深山走出的清纯女子,显得美丽可爱。
  以前的汪家村,因经济条件基础落后,村民大多还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由于乱搭乱建、人畜混居,村庄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特别是夏季,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村民对此苦不堪言。针对这种情况,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筹集资金12万元,对原来的老房子进行修缮并刷白美化,拆除了原有的不规范建筑,建起了统一猪牛栏及公厕,屋旁空地上栽种了果树和花草,村后建起了休闲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说起新农村建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70多岁的汪裕华老人一脸的兴奋:“环境好了,村庄漂亮了,这些我哩做梦都没想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现实。”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峰
责任者
肖建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吴城乡
相关地名